youxdhdygynxkfxg.md 17.2 KB
Newer Older
沉默王二's avatar
Redis  
沉默王二 已提交
1 2 3 4
---
title: 优秀的后端应该有哪些好的开发习惯?
shortTitle: 优秀的后端应该有哪些开发习惯?
description: 前言 毕业快三年了,前后也待过几家公司,碰到各种各样的同事。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代码,优秀的、垃圾的、不堪入目的、看了想跑路的等等,所以这篇文章记录一下一个优秀的后端 Java 开发应该有哪些好的开发习惯
沉默王二's avatar
沉默王二 已提交
5
tag:
沉默王二's avatar
Redis  
沉默王二 已提交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优质文章
author: 暮色妖娆丶
category:
  - 掘金社区
head:
  - - meta
    - name: keywords
      content: 后端,Java,架构
---

工作快12年了,前后待过几家公司,碰到各种各样的同事,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代码,优秀的、垃圾的、不堪入目的、看了想跑路的等等,所以这篇文章记录一下一个优秀的后端 Java 开发应该有哪些好的开发习惯。

>希望能给各位工作党的球友一点点帮助,在校的学生党也可以提前感受一下。

## 拆分目录结构

受传统 MVC 模式的影响,以前的做法大多是几个固定的文件夹 `controller、service、mapper、entity`,然后无限制添加,到最后你就会发现一个 `service` 文件夹下面有几十上百个 Service 类,根本没法分清业务模块。

正确的做法是在写 `service` 上层新建一个 `modules` 文件夹,在 `moudles` 文件夹下根据不同业务建立不同的包,在这些包下面写具体的 `service、controller、entity、enums` 包或者继续拆分。

沉默王二's avatar
沉默王二 已提交
26
![](https://cdn.tobebetterjavaer.com/tobebetterjavaer/images/nice-article/juejin-youxdhdygynxkfxg-e9b2d724-5c82-448c-811c-a4d19a5c77f6.png)
沉默王二's avatar
Redis  
沉默王二 已提交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等以后开发版本迭代,如果某个包可以继续拆领域就继续往下拆,可以很清楚的一览项目业务模块。后续拆微服务也简单。

## 封装方法形参

当你的方法形参过多时请封装一个对象出来...... 下面是一个反面教材,谁特么教你这样写代码的!

```java
public ResVo<NextPageHtmlVo> list(long customerId, String channelKey,
                   String androidId, String imei, String gaId,
                   String gcmPushToken, String instanceId) {}
```

写个对象出来:

```java
public ResVo<NextPageHtmlVo> list(@RequestBody ArticlePostReq req,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IOException {
}
```

为什么要这么写?

比如你这方法是用来查询的,万一以后加个查询条件是不是要修改方法?每次加个参数就要改方法参数列表,简直作死。封装个对象,以后无论加多少查询条件都只需要在对象里面加字段就行,而且关键是看起来代码也很舒服啊!

## 封装业务逻辑

如果你看过“屎山”你就会有深刻的感触,这特么一个方法能写几千行代码,还无任何规则可言......往往负责的人会说,这个业务太复杂,没有办法改善,实际上这都是懒的借口。不管业务再复杂,我们都能够用合理的设计、封装去提升代码可读性。下面贴两段高级开发(假装自己是高级开发)写的代码

```
@RequestMapping(path = "list")
public ResVo<NextPageHtmlVo> list(@RequestParam(value = "category", required = false) String category,
                                  @RequestParam(value = "tag", required = false) String tag,
                                  @RequestParam(name = "page") Long page,
                                  @RequestParam(name = "size", required = false) Long size) {
    if (StringUtils.isBlank(category) && StringUtils.isBlank(tag)) {
        return ResVo.fail(StatusEnum.ILLEGAL_ARGUMENTS_MIXED, "category|tag miss!");
    }
    size = Optional.ofNullable(size).orElse(PageParam.DEFAULT_PAGE_SIZE);
    size = Math.min(size, PageParam.DEFAULT_PAGE_SIZE);
    Long categoryId = categoryService.queryCategoryId(category);
    PageListVo<ArticleDTO> articles = articleReadService.queryArticlesByCategory(categoryId, PageParam.newPageInstance(page, size));
    String html = templateEngineHelper.renderToVo("biz/article/list", "articles", articles);
    return ResVo.ok(new NextPageHtmlVo(html, articles.getHasMore()));
}
```

```
/**
 * 新建文章
 *
 * @param article
 * @param content
 * @param tags
 * @return
 */
private Long insertArticle(ArticleDO article, String content, Set<Long> tags) {
    // article + article_detail + tag  三张表的数据变更
    articleDao.save(article);
    Long articleId = article.getId();

    articleDao.saveArticleContent(articleId, content);

    articleTagDao.batchSave(articleId, tags);

    // 发布文章,阅读计数+1
    userFootService.saveOrUpdateUserFoot(DocumentTypeEnum.ARTICLE, articleId, article.getUserId(), article.getUserId(), OperateTypeEnum.READ);
    return articleId;
}
```

这段两代码虽然还算不上多复杂,但是不同水平的人写出来就完全不同,不得不赞一下这个业务的拆分和方法的封装。一个大业务里面有多个小业务,不同的业务调用不同的 service 方法即可,后续接手的人即使没有流程图等相关文档也能快速理解这里的业务。

很多初级开发写出来的业务方法就是上一行代码是 A 业务的,下一行代码是 B 业务的,在下面一行代码又是 A 业务的,业务调用之间还嵌套这一堆单元逻辑,显得非常混乱,代码还多。

## 判断集合类型不为空的正确方式

很多人喜欢写这样的代码去判断集合

```
if (list == null || list.size() == 0) {
  return null;
}
```

当然你硬要这么写也没什么问题......但是不觉得难受么,现在框架中随便一个 jar 包都有集合工具类,比如 `org.springframework.util.CollectionUtils``com.baomidou.mybatisplus.core.toolkit.CollectionUtils`

以后请这么写(如果非要说里面也是封装的判 null 和 size 为 0,那就是硬杠了)

```
if (CollectionUtils.isEmpty(list) || CollectionUtils.isNotEmpty(list)) {
  return null;
}
```

## 集合类型返回值不要 return null

当你的业务方法返回值是集合类型时,请不要返回 null,正确的操作是返回一个空集合。你看 mybatis 的列表查询,如果没查询到元素返回的就是一个空集合,而不是 null。否则调用方得去做 NULL 判断,多数场景下对于对象也是如此。

## 映射数据库的属性尽量不要用基本类型

我们都知道 int/long 等基本数据类型作为成员变量默认值是 0。现在流行使用 mybatisplus 、mybatis 等 ORM 框架,在进行插入或者更新的时候很容易会带着默认值插入更新到数据库。我特么真想砍了之前的开发,重构的项目里面实体类里面全都是基本数据类型。当场裂开......

## 封装判断条件

```java
public void method(LoanAppEntity loanAppEntity, long operatorId) {
  if (LoanAppEntity.LoanAppStatus.OVERDUE != loanAppEntity.getStatus()
          && LoanAppEntity.LoanAppStatus.CURRENT != loanAppEntity.getStatus()
          && LoanAppEntity.LoanAppStatus.GRACE_PERIOD != loanAppEntity.getStatus()) {
    //...
    return;
  }
```

这段代码的可读性真的很差,这 if 里面谁知道干啥的?我们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去给 `loanApp` 这个对象里面封装个方法不就行了么?

```
public void method(LoanAppEntity loan, long operatorId) {
  if (!loan.finished()) {
    //...
    return;
  }
```

LoanApp 这个类中封装一个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这个逻辑判断细节不该出现在业务方法中。

```
/**
 * 贷款单是否完成
 */
public boolean finished() {
  return LoanAppEntity.LoanAppStatus.OVERDUE != this.getStatus()
          && LoanAppEntity.LoanAppStatus.CURRENT != this.getStatus()
          && LoanAppEntity.LoanAppStatus.GRACE_PERIOD != this.getStatus();
}
```

## 控制方法复杂度

推荐一款 IDEA 插件 `CodeMetrics` ,它能显示出方法的复杂度,它是对方法中的表达式进行计算,布尔表达式,if/else 分支,循环等。


沉默王二's avatar
沉默王二 已提交
169
![](https://cdn.tobebetterjavaer.com/tobebetterjavaer/images/nice-article/juejin-youxdhdygynxkfxg-4390ae07-4fb2-4000-bc13-4e752883f985.png)
沉默王二's avatar
Redis  
沉默王二 已提交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点击可以查看哪些代码增加了方法的复杂度,可以适当参考,毕竟我们通常写的是业务代码,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要让别人能够快速看懂。当你的方法复杂度超过 10 就要考虑是否可以优化了。

## 使用 @ConfigurationProperties 代替 @Value

之前居然还看到有文章推荐使用 @Value 比 @ConfigurationProperties 好用的,吐了,别误人子弟。


沉默王二's avatar
沉默王二 已提交
179
![](https://cdn.tobebetterjavaer.com/tobebetterjavaer/images/nice-article/juejin-youxdhdygynxkfxg-02c6f91a-0013-4d99-bb69-f6ea4d28a0fb.png)
沉默王二's avatar
Redis  
沉默王二 已提交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列举一下 @ConfigurationProperties 的好处。

- 在项目 `application.yml` 配置文件中按住 ctrl + 鼠标左键点击配置属性可以快速导航到配置类。写配置时也能自动补全、联想到注释。需要额外引入一个依赖 `org.springframework.boot:spring-boot-configuration-processor`


沉默王二's avatar
沉默王二 已提交
187
![](https://cdn.tobebetterjavaer.com/tobebetterjavaer/images/nice-article/juejin-youxdhdygynxkfxg-83da0bdf-c4cf-473d-aab2-dc3cb9f76bb2.png)
沉默王二's avatar
Redis  
沉默王二 已提交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 @ConfigurationProperties 支持 NACOS 配置自动刷新,使用 @Value 需要在 BEAN 上面使用 @RefreshScope 注解才能实现自动刷新

- @ConfigurationProperties 可以结合 Validation 校验,@NotNull、@Length 等注解,如果配置校验没通过程序将启动不起来,及早的发现生产丢失配置等问题。

- @ConfigurationProperties 可以注入多个属性,@Value 只能一个一个写

- @ConfigurationProperties 可以支持复杂类型,无论嵌套多少层,都可以正确映射成对象

相比之下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意接受新的东西,裂开......你可以看下所有的 springboot-starter 里面用的都是 @ConfigurationProperties 来接配置属性。

## 推荐使用 lombok

当然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的习惯是使用它省去 `getter、setter、toString` 等等。

## 不要在 AService 调用 BMapper

我们一定要遵循从 `AService -> BService -> BMapper`,如果每个 Service 都能直接调用其他的 Mapper,那特么还要其他 Service 干嘛?老项目还有从 controller 调用 mapper 的,把控制器当 service 来处理了。。。

## 尽量少写工具类

为什么说要少写工具类,因为你写的大部分工具类,在你无形中引入的 jar 包里面就有,String 的,Assert 断言的,IO 上传文件,拷贝流的,Bigdecimal 的等等。自己写容易错还要加载多余的类。

## 不要包裹 OpenFeign 接口返回值

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把接口的返回值用 Response 包装起来......加个 `code、message、success` 字段,然后每次调用方就变成这样

```
CouponCommonResult bindResult = couponApi.useCoupon(request.getCustomerId(), order.getLoanId(), coupon.getCode());
if (Objects.isNull(bindResult) || !bindResult.getResult()) {
  throw new AppException(CouponErrorCode.ERR_REC_COUPON_USED_FAILED);
}
```

这样就相当于

1. 在 coupon-api 抛出异常
2. 在 coupon-api 拦截异常,修改 Response.code
3. 在调用方判断 response.code 如果是 FAIELD 再把异常抛出去......

你直接在服务提供方抛异常不就行了么。。。而且这样一包装 HTTP 请求永远都是 200,没法做重试和监控。当然这个问题涉及到接口响应体该如何设计,目前网上大多是三种流派

- 接口响应状态一律 200
- 接口响应状态遵从 HTTP 真实状态
- 佛系开发,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

不接受反驳,我推荐使用 HTTP 标准状态。特定场景包括参数校验失败等一律使用 400 给前端弹 toast。下篇文章会阐述一律 200 的坏处。

## OpenFeign 接口不建议打成 jar

见过很多使用 `OpenFeign` 的接口是这样用的,将 `OpenFeign` 接口写在服务提供方,打成 `jar`。比如服务 `A` 调用 `B`,在 `B` 项目单独开一个 `module` 写接口定义,打出一个 `jar` 包让 `A` 引入依赖。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调用一个 `Feign` 接口实现的步骤:

1.  在 B 服务中写 `Controller` 实现
2.  在 B 服务中定义 `OpenFeign` 接口定义
3.  在 B 服务中修改 jar 版本 +1,打一个 jar 包到本地仓库
4.  在 A 服务中修改依赖 jar 版本,刷新 `maven/gradle`

乍一看不麻烦是吧?但是你要知道我们开发中经常会出现丢参数、缺响应属性等情况,一旦有任何小问题,都要重新走一遍上述流程。。。。

建议将 `OpenFeign` 接口定义在消费端 `A``B` 只需要提供一个接口实现即可。所不好的地方无非是  `XxxRequest、XxxResponse`  类冗余了一份,但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对于  `Feign`  来说请求和响应的 BO 类并不需要字段完全一致,它的解码器会智能的解析响应并封装到你的  `XxxResponse`  接收类中。

> 你这么理解就明白了,这个类 XxxRequest、XxxResponse 等,仅仅是你的 A 服务为了映射请求结果而本地自定义的一个映射数据结构,这个映射数据结构和 B 服务可以说是没关系的。所以你当然应该放在 A 这里。

> 你很纠结无非是你觉得这个东西似乎是可以复用的,所以纠结放 A 还是放 B,以及是不是要抽出来做个公共依赖。我很久以前也很纠结这个东西,但是踩了太多坑以后我的想法就变了,高内聚低耦合本质的意义,就是把和一个服务(组件,应用,包,等等等等)相关的代码全部包在一起,不要和外界有牵扯,你有牵扯就会引发修改时的依赖地狱。

## 写有意义的方法注释

这种注释你写出来是怕后面接手的人瞎么......你在后面写字段参数的意义啊......

```java
/**
* 请求电话验证
*
* @param credentialNum
* @param callback
* @param param
* @return phoneVerifyResult
*/

public void method(String credentialNum,String callback,String param,String phoneVerifyResult){

}
```

要么就别写,要么就在后面加上描述......写这样的注释被 IDEA 报一堆警告看着不难受?

## 和前端交互的 DTO 对象命名

什么 VO、BO、DTO、PO 我倒真是觉得没有那么大必要分那么详细,至少我们在和前端交互的时候类名要起的合适,不要直接用映射数据库的类返回给前端,这会返回很多不必要的信息,如果有敏感信息还要特殊处理。

推荐的做法是接受前端请求的类定义为 `XxxRequest`,响应的定义为 `XxxResponse`。以订单为例:接受保存更新订单信息的实体类可以定义为 `OrderRequest`,订单查询响应定义为 `OrderResponse`,订单的查询条件请求定义为 `OrderQueryRequest`

## 不要跨服务循环访问数据库

跨服务查询时,如果有批量数据查询的场景,直接写一个批量的 `Feign` 查询接口,不要像下面这样

```java
list.foreach(id -> {
    UserResponse user = userClient.findById(id);
});
```

因为每一次 `OpenFeign` 的请求都是一个 `Http` 请求、一个数据库 IO 操作,还要经过各种框架内的拦截器、解码器等等,全都是损耗。

直接定义一个批量查询接口

```java
@PostMapping(\"/user/batch-info\")
List<UserResponse> batchInfo(@RequestBody List<Long> userIds);
```

这就结束了吗?并没有,如果你遇到这种 `userIds` 的数量非常大,在 `2000` 以上,那么你在实现方就不能在数据库中直接用 `in()` 去查询。在实现方要拆分这个 `useIds` 。有索引的情况下 `in() 1000` 个元素以下问题不大。

```java
public List<XxxResponse> list(List<Long> userIds) {
  List<List<Long>> partition = Lists.partition(userIds, 500); //拆分 List

  List<XxxResponse> list = new ArrayList<>();
  partition.forEach(item -> list.addAll(xxxMapper.list(item)));
  return list;
}
```

## 尽量别让 IDEA 报警

我是很反感看到 IDEA 代码窗口一串警告的,非常难受。因为有警告就代表代码还可以优化,或者说存在问题。

前几天捕捉了一个团队内部的小 bug,其实本来和我没有关系,但是同事都在一头雾水的看外面的业务判断为什么走的分支不对,我一眼就扫到了问题。

沉默王二's avatar
沉默王二 已提交
320
![](https://cdn.tobebetterjavaer.com/tobebetterjavaer/images/nice-article/juejin-youxdhdygynxkfxg-6be3970d-9e97-442a-b324-375af65ea488.jpg)
沉默王二's avatar
Redis  
沉默王二 已提交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因为 java 中整数字面量都是 `int` 类型,到集合中就变成了 `Integer`,然后 `stepId` 点上去一看是 `long` 类型,在集合中就是 `Long`,那这个 `contains` 妥妥的返回 `false`,都不是一个类型。

你看如果注重到警告,鼠标移过去看一眼提示就清楚了,少了一个生产 bug。

## 尽可能使用新技术组件

我觉得这是一个程序员应该具备的素养......反正我是喜欢用新的技术组件,因为新的技术组件出现必定是解决旧技术组件的不足,而且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我们应该要与时俱进~~ 当然前提是要做好准备工作,不能无脑升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Java 17 都出来了,新项目现在还有人用 Date 来处理日期时间...... 

## 结语

这篇内容大部分参考了掘金上一个网友的代码案例,我基本上每条都在本地代码库里查了一遍,还不错,基本上遵循了这些优秀的开发习惯,也希望球友们都能参照。做个优雅的代码骑士。


沉默王二's avatar
7600+  
沉默王二 已提交
335
> 参考链接:[https://juejin.cn/post/707225227600+2966030](https://juejin.cn/post/707225227600+2966030),整理:沉默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