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验证 提交 5596f274 编写于 作者: S Shan Yi 提交者: GitHub

Merge pull request #624 from PaddlePaddle/updateMathJaxSyntax

Update the MathJax syntax on machine translation
......@@ -43,7 +43,7 @@
我们已经在[语义角色标注](https://github.com/PaddlePaddle/book/blob/develop/07.label_semantic_roles/README.cn.md)一章中介绍了一种双向循环神经网络,这里介绍Bengio团队在论文\[[2](#参考文献),[4](#参考文献)\]中提出的另一种结构。该结构的目的是输入一个序列,得到其在每个时刻的特征表示,即输出的每个时刻都用定长向量表示到该时刻的上下文语义信息。
具体来说,该双向循环神经网络分别在时间维以顺序和逆序——即前向(forward)和后向(backward)——依次处理输入序列,并将每个时间步RNN的输出拼接成为最终的输出层。这样每个时间步的输出节点,都包含了输入序列中当前时刻完整的过去和未来的上下文信息。下图展示的是一个按时间步展开的双向循环神经网络。该网络包含一个前向和一个后向RNN,其中有六个权重矩阵:输入到前向隐层和后向隐层的权重矩阵(`$W_1, W_3$`),隐层到隐层自己的权重矩阵(`$W_2,W_5$`),前向隐层和后向隐层到输出层的权重矩阵(`$W_4, W_6$`)。注意,该网络的前向隐层和后向隐层之间没有连接。
具体来说,该双向循环神经网络分别在时间维以顺序和逆序——即前向(forward)和后向(backward)——依次处理输入序列,并将每个时间步RNN的输出拼接成为最终的输出层。这样每个时间步的输出节点,都包含了输入序列中当前时刻完整的过去和未来的上下文信息。下图展示的是一个按时间步展开的双向循环神经网络。该网络包含一个前向和一个后向RNN,其中有六个权重矩阵:输入到前向隐层和后向隐层的权重矩阵($W_1, W_3$),隐层到隐层自己的权重矩阵($W_2,W_5$),前向隐层和后向隐层到输出层的权重矩阵($W_4, W_6$)。注意,该网络的前向隐层和后向隐层之间没有连接。
<div align="center">
......@@ -65,13 +65,13 @@
编码阶段分为三步:
1. one-hot vector表示:将源语言句子`$x=\left \{ x_1,x_2,...,x_T \right \}$`的每个词`$x_i$`表示成一个列向量`$w_i\epsilon \left \{ 0,1 \right \}^{\left | V \right |},i=1,2,...,T$`。这个向量`$w_i$`的维度与词汇表大小`$\left | V \right |$` 相同,并且只有一个维度上有值1(该位置对应该词在词汇表中的位置),其余全是0。
1. one-hot vector表示:将源语言句子$x=\left \{ x_1,x_2,...,x_T \right \}$的每个词$x_i$表示成一个列向量$w_i\epsilon \left \{ 0,1 \right \}^{\left | V \right |},i=1,2,...,T$。这个向量$w_i$的维度与词汇表大小$\left | V \right |$ 相同,并且只有一个维度上有值1(该位置对应该词在词汇表中的位置),其余全是0。
2. 映射到低维语义空间的词向量:one-hot vector表示存在两个问题,1)生成的向量维度往往很大,容易造成维数灾难;2)难以刻画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如语义相似性,也就是无法很好地表达语义)。因此,需再one-hot vector映射到低维的语义空间,由一个固定维度的稠密向量(称为词向量)表示。记映射矩阵为`$C\epsilon R^{K\times \left | V \right |}$`,用`$s_i=Cw_i$`表示第`$i$`个词的词向量,`$K$`为向量维度。
2. 映射到低维语义空间的词向量:one-hot vector表示存在两个问题,1)生成的向量维度往往很大,容易造成维数灾难;2)难以刻画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如语义相似性,也就是无法很好地表达语义)。因此,需再one-hot vector映射到低维的语义空间,由一个固定维度的稠密向量(称为词向量)表示。记映射矩阵为$C\epsilon R^{K\times \left | V \right |}$,用$s_i=Cw_i$表示第$i$个词的词向量,$K$为向量维度。
3. 用RNN编码源语言词序列:这一过程的计算公式为`$h_i=\varnothing _\theta \left ( h_{i-1}, s_i \right )$`,其中`$h_0$`是一个全零的向量,`$\varnothing _\theta$`是一个非线性激活函数,最后得到的`$\mathbf{h}=\left \{ h_1,..., h_T \right \}$`就是RNN依次读入源语言`$T$`个词的状态编码序列。整句话的向量表示可以采用`$\mathbf{h}$`在最后一个时间步`$T$`的状态编码,或使用时间维上的池化(pooling)结果。
3. 用RNN编码源语言词序列:这一过程的计算公式为$h_i=\varnothing _\theta \left ( h_{i-1}, s_i \right )$,其中$h_0$是一个全零的向量,$\varnothing _\theta$是一个非线性激活函数,最后得到的$\mathbf{h}=\left \{ h_1,..., h_T \right \}$就是RNN依次读入源语言$T$个词的状态编码序列。整句话的向量表示可以采用$\mathbf{h}$在最后一个时间步$T$的状态编码,或使用时间维上的池化(pooling)结果。
第3步也可以使用双向循环神经网络实现更复杂的句编码表示,具体可以用双向GRU实现。前向GRU按照词序列`$(x_1,x_2,...,x_T)$`的顺序依次编码源语言端词,并得到一系列隐层状态`$(\overrightarrow{h_1},\overrightarrow{h_2},...,\overrightarrow{h_T})$`。类似的,后向GRU按照`$(x_T,x_{T-1},...,x_1)$`的顺序依次编码源语言端词,得到`$(\overleftarrow{h_1},\overleftarrow{h_2},...,\overleftarrow{h_T})$`。最后对于词`$x_i$`,通过拼接两个GRU的结果得到它的隐层状态,即`$h_i=\left [ \overrightarrow{h_i^T},\overleftarrow{h_i^T} \right ]^{T}$`
第3步也可以使用双向循环神经网络实现更复杂的句编码表示,具体可以用双向GRU实现。前向GRU按照词序列$(x_1,x_2,...,x_T)$的顺序依次编码源语言端词,并得到一系列隐层状态$(\overrightarrow{h_1},\overrightarrow{h_2},...,\overrightarrow{h_T})$。类似的,后向GRU按照$(x_T,x_{T-1},...,x_1)$的顺序依次编码源语言端词,得到$(\overleftarrow{h_1},\overleftarrow{h_2},...,\overleftarrow{h_T})$。最后对于词$x_i$,通过拼接两个GRU的结果得到它的隐层状态,即$h_i=\left [ \overrightarrow{h_i^T},\overleftarrow{h_i^T} \right ]^{T}$
<div align="center">
<img src="https://github.com/PaddlePaddle/book/blob/develop/08.machine_translation/image/encoder_attention.png?raw=true" width="400"><br/>
图4. 使用双向GRU的编码器
......@@ -80,15 +80,15 @@
#### 解码器
机器翻译任务的训练过程中,解码阶段的目标是最大化下一个正确的目标语言词的概率。思路是:
1. 每一个时刻,根据源语言句子的编码信息(又叫上下文向量,context vector)`$c$`、真实目标语言序列的第`$i$`个词`$u_i$``$i$`时刻RNN的隐层状态`$z_i$`,计算出下一个隐层状态`$z_{i+1}$`。计算公式如下:
1. 每一个时刻,根据源语言句子的编码信息(又叫上下文向量,context vector)$c$、真实目标语言序列的第$i$个词$u_i$和$i$时刻RNN的隐层状态$z_i$,计算出下一个隐层状态$z_{i+1}$。计算公式如下:
$$z_{i+1}=\phi_{\theta '} \left ( c,u_i,z_i \right )$$
其中`$\phi _{\theta '}$`是一个非线性激活函数;`$c=q\mathbf{h}$`是源语言句子的上下文向量,在不使用注意力机制时,如果[编码器](#编码器)的输出是源语言句子编码后的最后一个元素,则可以定义`$c=h_T$``$u_i$`是目标语言序列的第`$i$`个单词,`$u_0$`是目标语言序列的开始标记`<s>`,表示解码开始;`$z_i$``$i$`时刻解码RNN的隐层状态,`$z_0$`是一个全零的向量。
其中$\phi _{\theta '}$是一个非线性激活函数;$c=q\mathbf{h}$是源语言句子的上下文向量,在不使用注意力机制时,如果[编码器](#编码器)的输出是源语言句子编码后的最后一个元素,则可以定义$c=h_T$;$u_i$是目标语言序列的第$i$个单词,$u_0$是目标语言序列的开始标记`<s>`,表示解码开始;$z_i$是$i$时刻解码RNN的隐层状态,$z_0$是一个全零的向量。
2.`$z_{i+1}$`通过`softmax`归一化,得到目标语言序列的第`$i+1$`个单词的概率分布`$p_{i+1}$`。概率分布公式如下:
2.$z_{i+1}$通过`softmax`归一化,得到目标语言序列的第$i+1$个单词的概率分布$p_{i+1}$。概率分布公式如下:
$$p\left ( u_{i+1}|u_{&lt;i+1},\mathbf{x} \right )=softmax(W_sz_{i+1}+b_z)$$
其中`$W_sz_{i+1}+b_z$`是对每个可能的输出单词进行打分,再用softmax归一化就可以得到第`$i+1$`个词的概率`$p_{i+1}$`
其中$W_sz_{i+1}+b_z$是对每个可能的输出单词进行打分,再用softmax归一化就可以得到第$i+1$个词的概率$p_{i+1}$
3. 根据`$p_{i+1}$``$u_{i+1}$`计算代价。
3. 根据$p_{i+1}$和$u_{i+1}$计算代价。
4. 重复步骤1~3,直到目标语言序列中的所有词处理完毕。
......@@ -102,15 +102,15 @@ $$p\left ( u_{i+1}|u_{&lt;i+1},\mathbf{x} \right )=softmax(W_sz_{i+1}+b_z)$$
柱搜索算法使用广度优先策略建立搜索树,在树的每一层,按照启发代价(heuristic cost)(本教程中,为生成词的log概率之和)对节点进行排序,然后仅留下预先确定的个数(文献中通常称为beam width、beam size、柱宽度等)的节点。只有这些节点会在下一层继续扩展,其他节点就被剪掉了,也就是说保留了质量较高的节点,剪枝了质量较差的节点。因此,搜索所占用的空间和时间大幅减少,但缺点是无法保证一定获得最优解。
使用柱搜索算法的解码阶段,目标是最大化生成序列的概率。思路是:
1. 每一个时刻,根据源语言句子的编码信息`$c$`、生成的第`$i$`个目标语言序列单词`$u_i$``$i$`时刻RNN的隐层状态`$z_i$`,计算出下一个隐层状态`$z_{i+1}$`
1. 每一个时刻,根据源语言句子的编码信息$c$、生成的第$i$个目标语言序列单词$u_i$和$i$时刻RNN的隐层状态$z_i$,计算出下一个隐层状态$z_{i+1}$
2.`$z_{i+1}$`通过`softmax`归一化,得到目标语言序列的第`$i+1$`个单词的概率分布`$p_{i+1}$`
2.$z_{i+1}$通过`softmax`归一化,得到目标语言序列的第$i+1$个单词的概率分布$p_{i+1}$
3. 根据`$p_{i+1}$`采样出单词`$u_{i+1}$`
3. 根据$p_{i+1}$采样出单词$u_{i+1}$
4. 重复步骤1~3,直到获得句子结束标记`<e>`或超过句子的最大生成长度为止。
注意:`$z_{i+1}$``$p_{i+1}$`的计算公式同[解码器](#解码器)中的一样。且由于生成时的每一步都是通过贪心法实现的,因此并不能保证得到全局最优解。
注意:$z_{i+1}$和$p_{i+1}$的计算公式同[解码器](#解码器)中的一样。且由于生成时的每一步都是通过贪心法实现的,因此并不能保证得到全局最优解。
## 数据介绍
......@@ -124,7 +124,7 @@ $$p\left ( u_{i+1}|u_{&lt;i+1},\mathbf{x} \right )=softmax(W_sz_{i+1}+b_z)$$
- 合并每个`XXX.src``XXX.trg`文件为`XXX`
- `XXX`中的第`$i$`行内容为`XXX.src`中的第`$i$`行和`XXX.trg`中的第`$i$`行连接,用'\t'分隔。
- `XXX`中的第$i$行内容为`XXX.src`中的第$i$行和`XXX.trg`中的第$i$行连接,用'\t'分隔。
- 创建训练数据的“源字典”和“目标字典”。每个字典都有**DICTSIZE**个单词,包括:语料中词频最高的(DICTSIZE - 3)个单词,和3个特殊符号`<s>`(序列的开始)、`<e>`(序列的结束)和`<unk>`(未登录词)。
......
......@@ -85,7 +85,7 @@
我们已经在[语义角色标注](https://github.com/PaddlePaddle/book/blob/develop/07.label_semantic_roles/README.cn.md)一章中介绍了一种双向循环神经网络,这里介绍Bengio团队在论文\[[2](#参考文献),[4](#参考文献)\]中提出的另一种结构。该结构的目的是输入一个序列,得到其在每个时刻的特征表示,即输出的每个时刻都用定长向量表示到该时刻的上下文语义信息。
具体来说,该双向循环神经网络分别在时间维以顺序和逆序——即前向(forward)和后向(backward)——依次处理输入序列,并将每个时间步RNN的输出拼接成为最终的输出层。这样每个时间步的输出节点,都包含了输入序列中当前时刻完整的过去和未来的上下文信息。下图展示的是一个按时间步展开的双向循环神经网络。该网络包含一个前向和一个后向RNN,其中有六个权重矩阵:输入到前向隐层和后向隐层的权重矩阵(`$W_1, W_3$`),隐层到隐层自己的权重矩阵(`$W_2,W_5$`),前向隐层和后向隐层到输出层的权重矩阵(`$W_4, W_6$`)。注意,该网络的前向隐层和后向隐层之间没有连接。
具体来说,该双向循环神经网络分别在时间维以顺序和逆序——即前向(forward)和后向(backward)——依次处理输入序列,并将每个时间步RNN的输出拼接成为最终的输出层。这样每个时间步的输出节点,都包含了输入序列中当前时刻完整的过去和未来的上下文信息。下图展示的是一个按时间步展开的双向循环神经网络。该网络包含一个前向和一个后向RNN,其中有六个权重矩阵:输入到前向隐层和后向隐层的权重矩阵($W_1, W_3$),隐层到隐层自己的权重矩阵($W_2,W_5$),前向隐层和后向隐层到输出层的权重矩阵($W_4, W_6$)。注意,该网络的前向隐层和后向隐层之间没有连接。
<div align="center">
......@@ -107,13 +107,13 @@
编码阶段分为三步:
1. one-hot vector表示:将源语言句子`$x=\left \{ x_1,x_2,...,x_T \right \}$`的每个词`$x_i$`表示成一个列向量`$w_i\epsilon \left \{ 0,1 \right \}^{\left | V \right |},i=1,2,...,T$`。这个向量`$w_i$`的维度与词汇表大小`$\left | V \right |$` 相同,并且只有一个维度上有值1(该位置对应该词在词汇表中的位置),其余全是0。
1. one-hot vector表示:将源语言句子$x=\left \{ x_1,x_2,...,x_T \right \}$的每个词$x_i$表示成一个列向量$w_i\epsilon \left \{ 0,1 \right \}^{\left | V \right |},i=1,2,...,T$。这个向量$w_i$的维度与词汇表大小$\left | V \right |$ 相同,并且只有一个维度上有值1(该位置对应该词在词汇表中的位置),其余全是0。
2. 映射到低维语义空间的词向量:one-hot vector表示存在两个问题,1)生成的向量维度往往很大,容易造成维数灾难;2)难以刻画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如语义相似性,也就是无法很好地表达语义)。因此,需再one-hot vector映射到低维的语义空间,由一个固定维度的稠密向量(称为词向量)表示。记映射矩阵为`$C\epsilon R^{K\times \left | V \right |}$`,用`$s_i=Cw_i$`表示第`$i$`个词的词向量,`$K$`为向量维度。
2. 映射到低维语义空间的词向量:one-hot vector表示存在两个问题,1)生成的向量维度往往很大,容易造成维数灾难;2)难以刻画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如语义相似性,也就是无法很好地表达语义)。因此,需再one-hot vector映射到低维的语义空间,由一个固定维度的稠密向量(称为词向量)表示。记映射矩阵为$C\epsilon R^{K\times \left | V \right |}$,用$s_i=Cw_i$表示第$i$个词的词向量,$K$为向量维度。
3. 用RNN编码源语言词序列:这一过程的计算公式为`$h_i=\varnothing _\theta \left ( h_{i-1}, s_i \right )$`,其中`$h_0$`是一个全零的向量,`$\varnothing _\theta$`是一个非线性激活函数,最后得到的`$\mathbf{h}=\left \{ h_1,..., h_T \right \}$`就是RNN依次读入源语言`$T$`个词的状态编码序列。整句话的向量表示可以采用`$\mathbf{h}$`在最后一个时间步`$T$`的状态编码,或使用时间维上的池化(pooling)结果。
3. 用RNN编码源语言词序列:这一过程的计算公式为$h_i=\varnothing _\theta \left ( h_{i-1}, s_i \right )$,其中$h_0$是一个全零的向量,$\varnothing _\theta$是一个非线性激活函数,最后得到的$\mathbf{h}=\left \{ h_1,..., h_T \right \}$就是RNN依次读入源语言$T$个词的状态编码序列。整句话的向量表示可以采用$\mathbf{h}$在最后一个时间步$T$的状态编码,或使用时间维上的池化(pooling)结果。
第3步也可以使用双向循环神经网络实现更复杂的句编码表示,具体可以用双向GRU实现。前向GRU按照词序列`$(x_1,x_2,...,x_T)$`的顺序依次编码源语言端词,并得到一系列隐层状态`$(\overrightarrow{h_1},\overrightarrow{h_2},...,\overrightarrow{h_T})$`。类似的,后向GRU按照`$(x_T,x_{T-1},...,x_1)$`的顺序依次编码源语言端词,得到`$(\overleftarrow{h_1},\overleftarrow{h_2},...,\overleftarrow{h_T})$`。最后对于词`$x_i$`,通过拼接两个GRU的结果得到它的隐层状态,即`$h_i=\left [ \overrightarrow{h_i^T},\overleftarrow{h_i^T} \right ]^{T}$`
第3步也可以使用双向循环神经网络实现更复杂的句编码表示,具体可以用双向GRU实现。前向GRU按照词序列$(x_1,x_2,...,x_T)$的顺序依次编码源语言端词,并得到一系列隐层状态$(\overrightarrow{h_1},\overrightarrow{h_2},...,\overrightarrow{h_T})$。类似的,后向GRU按照$(x_T,x_{T-1},...,x_1)$的顺序依次编码源语言端词,得到$(\overleftarrow{h_1},\overleftarrow{h_2},...,\overleftarrow{h_T})$。最后对于词$x_i$,通过拼接两个GRU的结果得到它的隐层状态,即$h_i=\left [ \overrightarrow{h_i^T},\overleftarrow{h_i^T} \right ]^{T}$
<div align="center">
<img src="https://github.com/PaddlePaddle/book/blob/develop/08.machine_translation/image/encoder_attention.png?raw=true" width="400"><br/>
图4. 使用双向GRU的编码器
......@@ -122,15 +122,15 @@
#### 解码器
机器翻译任务的训练过程中,解码阶段的目标是最大化下一个正确的目标语言词的概率。思路是:
1. 每一个时刻,根据源语言句子的编码信息(又叫上下文向量,context vector)`$c$`、真实目标语言序列的第`$i$`个词`$u_i$`和`$i$`时刻RNN的隐层状态`$z_i$`,计算出下一个隐层状态`$z_{i+1}$`。计算公式如下:
1. 每一个时刻,根据源语言句子的编码信息(又叫上下文向量,context vector)$c$、真实目标语言序列的第$i$个词$u_i$和$i$时刻RNN的隐层状态$z_i$,计算出下一个隐层状态$z_{i+1}$。计算公式如下:
$$z_{i+1}=\phi_{\theta '} \left ( c,u_i,z_i \right )$$
其中`$\phi _{\theta '}$`是一个非线性激活函数;`$c=q\mathbf{h}$`是源语言句子的上下文向量,在不使用注意力机制时,如果[编码器](#编码器)的输出是源语言句子编码后的最后一个元素,则可以定义`$c=h_T$`;`$u_i$`是目标语言序列的第`$i$`个单词,`$u_0$`是目标语言序列的开始标记`<s>`,表示解码开始;`$z_i$`是`$i$`时刻解码RNN的隐层状态,`$z_0$`是一个全零的向量。
其中$\phi _{\theta '}$是一个非线性激活函数;$c=q\mathbf{h}$是源语言句子的上下文向量,在不使用注意力机制时,如果[编码器](#编码器)的输出是源语言句子编码后的最后一个元素,则可以定义$c=h_T$;$u_i$是目标语言序列的第$i$个单词,$u_0$是目标语言序列的开始标记`<s>`,表示解码开始;$z_i$是$i$时刻解码RNN的隐层状态,$z_0$是一个全零的向量。
2. 将`$z_{i+1}$`通过`softmax`归一化,得到目标语言序列的第`$i+1$`个单词的概率分布`$p_{i+1}$`。概率分布公式如下:
2. 将$z_{i+1}$通过`softmax`归一化,得到目标语言序列的第$i+1$个单词的概率分布$p_{i+1}$。概率分布公式如下:
$$p\left ( u_{i+1}|u_{&lt;i+1},\mathbf{x} \right )=softmax(W_sz_{i+1}+b_z)$$
其中`$W_sz_{i+1}+b_z$`是对每个可能的输出单词进行打分,再用softmax归一化就可以得到第`$i+1$`个词的概率`$p_{i+1}$`
其中$W_sz_{i+1}+b_z$是对每个可能的输出单词进行打分,再用softmax归一化就可以得到第$i+1$个词的概率$p_{i+1}$
3. 根据`$p_{i+1}$`和`$u_{i+1}$`计算代价。
3. 根据$p_{i+1}$和$u_{i+1}$计算代价。
4. 重复步骤1~3,直到目标语言序列中的所有词处理完毕。
......@@ -144,15 +144,15 @@ $$p\left ( u_{i+1}|u_{&lt;i+1},\mathbf{x} \right )=softmax(W_sz_{i+1}+b_z)$$
柱搜索算法使用广度优先策略建立搜索树,在树的每一层,按照启发代价(heuristic cost)(本教程中,为生成词的log概率之和)对节点进行排序,然后仅留下预先确定的个数(文献中通常称为beam width、beam size、柱宽度等)的节点。只有这些节点会在下一层继续扩展,其他节点就被剪掉了,也就是说保留了质量较高的节点,剪枝了质量较差的节点。因此,搜索所占用的空间和时间大幅减少,但缺点是无法保证一定获得最优解。
使用柱搜索算法的解码阶段,目标是最大化生成序列的概率。思路是:
1. 每一个时刻,根据源语言句子的编码信息`$c$`、生成的第`$i$`个目标语言序列单词`$u_i$`和`$i$`时刻RNN的隐层状态`$z_i$`,计算出下一个隐层状态`$z_{i+1}$`
1. 每一个时刻,根据源语言句子的编码信息$c$、生成的第$i$个目标语言序列单词$u_i$和$i$时刻RNN的隐层状态$z_i$,计算出下一个隐层状态$z_{i+1}$
2. 将`$z_{i+1}$`通过`softmax`归一化,得到目标语言序列的第`$i+1$`个单词的概率分布`$p_{i+1}$`
2. 将$z_{i+1}$通过`softmax`归一化,得到目标语言序列的第$i+1$个单词的概率分布$p_{i+1}$
3. 根据`$p_{i+1}$`采样出单词`$u_{i+1}$`
3. 根据$p_{i+1}$采样出单词$u_{i+1}$
4. 重复步骤1~3,直到获得句子结束标记`<e>`或超过句子的最大生成长度为止。
注意:`$z_{i+1}$`和`$p_{i+1}$`的计算公式同[解码器](#解码器)中的一样。且由于生成时的每一步都是通过贪心法实现的,因此并不能保证得到全局最优解。
注意:$z_{i+1}$和$p_{i+1}$的计算公式同[解码器](#解码器)中的一样。且由于生成时的每一步都是通过贪心法实现的,因此并不能保证得到全局最优解。
## 数据介绍
......@@ -166,7 +166,7 @@ $$p\left ( u_{i+1}|u_{&lt;i+1},\mathbf{x} \right )=softmax(W_sz_{i+1}+b_z)$$
- 合并每个`XXX.src`和`XXX.trg`文件为`XXX`。
- `XXX`中的第`$i$`行内容为`XXX.src`中的第`$i$`行和`XXX.trg`中的第`$i$`行连接,用'\t'分隔。
- `XXX`中的第$i$行内容为`XXX.src`中的第$i$行和`XXX.trg`中的第$i$行连接,用'\t'分隔。
- 创建训练数据的“源字典”和“目标字典”。每个字典都有**DICTSIZE**个单词,包括:语料中词频最高的(DICTSIZE - 3)个单词,和3个特殊符号`<s>`(序列的开始)、`<e>`(序列的结束)和`<unk>`(未登录词)。
......
Markdown is supported
0% .
You are about to add 0 people to the discussion. Proceed with caution.
先完成此消息的编辑!
想要评论请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