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q_2021_s1.md 26.3 KB
Newer Older
C
cuicheng01 已提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 图像分类常见问题汇总 - 2021 第1季


## 目录
* [第1期](#第1期)(2021.01.05)
* [第2期](#第2期)(2021.01.14)
* [第3期](#第3期)(2020.01.21)
* [第4期](#第4期)(2021.01.28)
* [第5期](#第5期)(2021.02.03)

<a name="第1期"></a>
## 第1期

### Q1.1: 在模型导出时,发现导出的inference model预测精度很低,这块是为什么呢?

**A**: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排查

* 需要先排查下预训练模型路径是否正确。
* 模型导出时,默认的类别数为1000,如果预训练模型是自定义的类别数,则在导出的时候需要指定参数`--class_num=k`,k是自定义的类别数。
* 可以对比下`tools/infer/infer.py``tools/infer/predict.py`针对相同输入的输出class id与score,如果完全相同,则可能是预训练模型自身的精度很差。

### Q1.2: 训练样本的类别不均衡,这个该怎么处理呢?

**A**:有以下几种比较常用的处理方法。

* 从采样的角度出发的话
    * 可以对样本根据类别进行动态采样,每个类别都设置不同的采样概率,保证不同类别的图片在同一个minibatch或者同一个epoch内,不同类别的训练样本数量基本一致或者符合自己期望的比例。
    * 可以使用过采样的方法,对图片数量较少的类别进行过采样。
* 从损失函数的角度出发的话
    * 可以使用OHEM(online hard example miniing)的方法,对根据样本的loss进行筛选,筛选出hard example用于模型的梯度反传和参数更新。
    * 可以使用Focal loss的方法,对一些比较容易的样本的loss赋予较小的权重,对于难样本的loss赋予较大的权重,从而让容易样本的loss对网络整体的loss有贡献,但是又不会主导loss。


### Q1.3 在docker中训练的时候,数据路径和配置均没问题,但是一直报错`SystemError: (Fatal) Blocking queue is killed because the data reader raises an exception`,这是为什么呢?

**A**:这可能是因为docker中共享内存太小导致的。创建docker的时候,`/dev/shm`的默认大小为64M,如果使用多进程读取数据,共享内存可能不够,因此需要给`/dev/shm`分配更大的空间,在创建docker的时候,传入`--shm-size=8g`表示给`/dev/shm`分配8g的空间,一般是够用的。


### Q1.4 PaddleClas提供的10W类图像分类预训练模型在哪里下载,应该怎么使用呢?

**A**:基于ResNet50_vd, 百度开源了自研的大规模分类预训练模型,其中训练数据为10万个类别,4300万张图片。10万类预训练模型的下载地址:[下载地址](https://paddle-imagenet-models-name.bj.bcebos.com/ResNet50_vd_10w_pretrained.tar),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该预训练模型没有提供最后的FC层参数,因此无法直接拿来预测;但是可以使用它作为预训练模型,在自己的数据集上进行微调。经过验证,该预训练模型相比于基于ImageNet1k数据集的ResNet50_vd预训练模型,在不同的数据集上均有比较明显的精度收益,最多可达30%,更多的对比实验可以参考:[图像分类迁移学习教程](../application/transfer_learning.md)


### Q1.5 使用C++进行预测部署的时候怎么进行加速呢?

**A**: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速预测过程。

1. 如果是CPU预测的话,可以开启mkldnn进行预测,同时适当增大运算的线程数(cpu_math_library_num_threads,在`tools/config.txt`中),一般设置为6~10比较有效。
2. 如果是GPU预测的话,在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启TensorRT预测以及FP16预测,这可以进一步加快预测速度。
3. 在内存或者显存足够的情况下,可以增大预测的batch size。
4. 可以将图像预处理的逻辑(主要设计resize、crop、normalize等)放在GPU上运行,这可以进一步加速预测过程。

更多的预测部署加速技巧,也欢迎大家补充。

<a name="第2期"></a>
## 第2期

### Q2.1: PaddleClas在设置标签的时候必须从0开始吗?class_num必须等于数据集的类别数吗?

**A**:在PaddleClas中,标签默认是从0开始,所以,尽量从0开始设置标签,当然,从其他值开始设置也可以,这样会导致设置的class_num增大,进而导致分类的FC层参数量较大,权重文件会占用更多的存储空间。在数据集类别连续的情况下,设置的class_num要等于数据集类别数(当然大于数据集类别数也可以,在很多数据集上甚至可以获得更高的精度,但同样会使FC层参数量较大),在数据集类别数不连续的情况下,设置的class_num要等于数据集中最大的class_id+1。

### Q2.2: 当类别数特别多的时候,最后的FC特别大,导致权重文件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该怎么解决?

**A**:最终的FC的权重是一个大的矩阵,大小为C*class_num,其中C为FC前一层的神经单元个数,如ResNet50中的C为2048,可以通过降低C的值来进一步减小FC权重的大小,比如,可以在GAP之后加一层维数较小的FC层,这样可以大大缩小最终分类层的权重大小。

### Q2.3: 为什么使用PaddleClas在自定义的数据集上训练ssld蒸馏没有达到预期?

首先,需要确保Teacher模型的精度是否存在问题,其次,需要确保Student模型是否成功加载了ImageNet-1k的预训练权重以及Teacher模型是否成功加载了训练自定义数据集的权重,最后,要确保初次学习率不应太大,至少保证初始学习率不要超过训练ImageNet-1k的值。

### Q2.4: 移动端或嵌入式端上哪些网络具有优势?

建议使用移动端系列的网络,网络详情可以参考[移动端系列网络结构介绍](../models/Mobile.md)。如果任务的速度更重要,可以考虑MobileNetV3系列,如果模型大小更重要,可以根据移动端系列网络结构介绍中的StorageSize-Accuracy来确定具体的结构。

### Q2.5: 既然移动端网络非常快,为什么还要使用诸如ResNet这样参数量和计算量较大的网络?

不同的网络结构在不同的设备上运行速度优势不同。在移动端,移动端系列的网络比服务器端的网络运行速度更快,但是在服务器端,相同精度下,ResNet等经过特定优化后的网络具有更大的优势,所以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具体的网络结构。

<a name="第3期"></a>
## 第3期

### Q3.1: 双(多)分支结构与Plain结构,各自有什么特点?

**A**
以VGG为代表的Plain网络,发展到以ResNet系列(带有残差模块)、Inception系列(多卷积核并行)为代表的的多分支网络结构,人们发现多分支结构在模型训练阶段更为友好,更大的网络宽度可以带来更强的特征拟合能力,而残差结构则可以避免深度网络梯度消失的问题,但是在推理阶段,带有多分支结构的模型在速度上并无优势,即使多分支结构模型的FLOPs要更低,但多分支结构的模型计算密度也更低。例如VGG16模型的FLOPs远远大于EfficientNetB3,但是VGG16模型的推理速度却显著快于EfficientNetB3,因此多分支结构在模型训练阶段更为友好,而Plain结构模型则更适合于推理阶段,那么以此为出发点,可以在训练阶段使用多分支网络结构,以更大的训练时间成本换取特征拟合能力更强的模型,而在推理阶段,将多分支结构转为Plain结构,从而换取更短的推理时间。实现多分支结构到Plain结构的转换,可以通过结构重参数化(structural re-parameterization)技术实现。

另外,Plain结构对于剪枝操作也更为友好。

注:“Plain结构”与“结构重参数化(structural re-parameterization)技术”出自论文“RepVGG: Making VGG-style ConvNets Great Again”。Plain结构网络模型指整个网络不存在分支结构,也即网络中第`i`层layer的输入为第`i-1`层layer的输出,第`i`层layer的输出为第`i+1`层layer的输入。

### Q3.2:  ACNet的创新点主要在哪里?
**A**
ACNet意为“Asymmetric Convolution Block”,即为非对称卷积模块,该思想出自论文“ACNet: Strengthening the Kernel Skeletons for Powerful CNN via Asymmetric Convolution Blocks”,文章提出了以“ACB”结构的三个CNN卷积核为一组,用来在训练阶段替代现有卷积神经网络中的传统方形卷积核。

方形卷积核的尺寸为假设为`d*d`,即宽、高相等均为`d`,则用于替换该卷积核的ACB结构是尺寸为`d*d``1*d``d*1`的三个卷积核,然后再将三个卷积核的输出直接相加,可以得到与原有方形卷积核相同尺寸的计算结果。
而在训练完成后,将ACB结构换回原有的方形卷积核,方形卷积核的参数则为ACB结构的三个卷积核的参数直接相加(见`Q3.4`,因此还是使用与之前相同的模型结构用于推理,ACB结构只是在训练阶段使用。

在训练中,通过ACB结构,模型的网络宽度得到了提高,利用`1*d``d*1`的两个非对称卷积核提取得到更多的特征用于丰富`d*d`卷积核提取的特征图的信息。而在推理阶段,这种设计思想并没有带来额外的参数与计算开销。如下图所示,分别是用于训练阶段和部署推理阶段的卷积核形式。

<div align="center">
    <img src="../../images/faq/TrainingtimeACNet.png" width="400">
</div>

<div align="center">
    <img src="../../images/faq/DeployedACNet.png" width="400">
</div>

文章作者的实验表明,通过在原有网络模型训练中使用ACNet结构可以显著提高模型能力,原作者对此有如下解释:

1. 实验表明,对于一个`d*d`的卷积核,相对于消除卷积核角落位置(如上图中卷积核的`corners`位置)的参数而言,消除骨架位置(如上图中卷积核的`skeleton`位置)的参数会给模型精度带来更大的影响,因此卷积核骨架位置的参数要更为重要,而ACB结构中的两个非对称卷积核增强了方形卷积核骨架位置参数的权重,使之作用更为显著。这种相加是否会因正负数抵消作用而减弱骨架位置的参数作用,作者通过实验发现,网络的训练总是会向着提高骨架位置参数作用的方向发展,并没有出现正负数抵消而减弱的现象。
2. 非对称卷积核对于翻转的图像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如下图所示,水平的非对称卷积核对于上下翻转的图像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对于翻转前后图像中语义上的同一位置,非对称卷积核提取的特征图是相同的,这一点要强于方形卷积核。

<div align="center">
    <img src="../../images/faq/HorizontalKernel.png" width="400">
</div>

### Q3.3:  RepVGG的创新点主要在哪里?

**A**
通过Q3.1与Q3.2,我们可以大胆想到,是否可以借鉴ACNet将训练阶段与推理阶段解耦,并且训练阶段使用多分支结构,推理阶段使用Plain结构,这也就是RepVGG的创新点。下图为ResNet、RepVGG训练和推理阶段网络结构的对比。

<div align="center">
    <img src="../../images/faq/RepVGG.png" width="400">
</div>

首先训练阶段的RepVGG采用多分支结构,可以看作是在传统VGG网络的基础上,增加了`1*1`卷积和恒等映射的残差结构,而推理阶段的RepVGG则退化为VGG结构。训练阶段RepVGG到推理阶段RepVGG的网络结构转换使用“结构重参数化”技术实现。

对于恒等映射,可将其视为参数均为`1``1*1`卷积核作用在输入特征图的输出结果,因此训练阶段的RepVGG的卷积模块可以视为两个`1*1`卷积和一个`3*3`卷积,而`1*1`卷积的参数又可以直接相加到`3*3`卷积核中心位置的参数上(该操作类似于ACNet中,非对称卷积核参数相加到方形卷积核骨架位置参数的操作),通过上述操作,即可在推理阶段,将网络结构中的恒等映射、`1*1`卷积、`3*3`卷积三个分支合并为一个`3*3`卷积,详见`Q3.4`

### Q3.4:  ACNet与RepVGG中的struct re-parameters有何异同?

**A**
通过上面的了解,可以简单理解RepVGG是更为极端的ACNet。ACNet中的re-parameters操作如下图所示:

<div align="center">
    <img src="../../images/faq/ACNetReParams.png" width="400">
</div>

观察上图,以其中的`conv2`为例,该非对称卷积可以视为`3*3`的方形卷积核,只不过该方形卷积核的上下六个参数为`0``conv3`同理。并且,`conv1``conv2``conv3`的结果相加,等同于三个卷积核相加再做卷积,以`Conv`表示卷积操作,`+`表示矩阵的加法操作,则:`Conv1(A)+Conv2(A)+Conv3(A) == Convk(A)`,其中`Conv1``Conv2``Conv3`的卷积核分别为`Kernel1``kernel2``kernel3`,而`Convk`的卷积核为`Kernel1 + kernel2 + kernel3`

RepVGG网络与ACNet同理,只不过ACNet的`1*d`非对称卷积变成了`1*1`卷积,`1*1`卷积相加的位置变成了`3*3`卷积的中心。

### Q3.5:  影响模型计算速度的因素都有哪些?参数量越大的模型计算速度一定更慢吗?

**A**
影响模型计算速度的因素有很多,参数量只是其中之一。具体来说,在不考虑硬件差异的前提下,模型的计算速度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 参数量:用于衡量模型的参数数量,模型的参数量越大,模型在计算时对内存(显存)的容量要求一般也更高。但内存(显存)占用大小不完全取决于参数量。如下图中,假设输入特征图内存占用大小为`1`个单位,对于左侧的残差结构而言,由于需要记录两个分支的运算结果,然后再相加,因此该结构在计算时的内存峰值占用是右侧Plain结构的两倍。

<div align="center">
    <img src="../../images/faq/MemoryOccupation.png" width="400">
</div>

2. 浮点运算数量(FLOPs):注意与每秒浮点运算次数(FLOPS)相区分。FLOPs可以简单理解为计算量,通常用来衡量一个模型的计算复杂度。
以常见的卷积操作为例,在不考虑batch size、激活函数、stride操作、bias的前提下,假设input future map尺寸为`Min*Min`,通道数为`Cin`,output future map尺寸为`Mout*Mout`,通道数为`Cout`,conv kernel尺寸为`K*K`,则进行一次卷积的FLOPs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计算:
    1. 输出特征图包含特征点的数量为:`Cout * Mout * Mout`
    2. 对于输出特征图中的每一个特征点的卷积操作而言:
        乘法计算数量为:`Cin * K * K`
        加法计算数量为:`Cin * K * K - 1`
    3. 因此计算总量为:`Cout * Mout * Mout * (Cin * K * K + Cin * K * K - 1)`,也即`Cout * Mout * Mout * (2Cin * K * K - 1)`
3. Memory Access Cost(MAC):内存访问成本,由于计算机在对数据进行运算(例如乘法、加法)前,需要将运算的数据从内存(此处泛指内存,包括显存)读取到运算器的Cache中,而内存的访问是十分耗时的。以分组卷积为例,假设分为`g`组,虽然分组后模型的参数量和FLOPs没有变化,但是分组卷积的内存访问次数成为之前的`g`倍(此处只是简单计算,未考虑多级Cache),因此MAC显著提高,模型的计算速度也相应变慢。
4. 并行度:常说的并行度包括数据并行和模型并行两部分,此处是指模型并行。以卷积操作为例,一个卷积层的参数量通常十分庞大,如果将卷积层中的矩阵做分块处理,然后分别交由多个GPU进行运算,即可达到加速的目的。甚至有的网络层参数量过大,单张GPU显存无法容纳时,也可能将该层分由多个GPU计算,但是能否分由多个GPU并行运算,不仅取决于硬件条件,也受特定的运算形式所限制。当然,并行度越高的模型,其运行速度也越快。

<a name="第4期"></a>

## 第4期

### Q4.1: 图像分类任务中,有一部分合成数据,这一部分合成数据是否需要使用样本均衡?

**A**:

1. 不同类别的样本数如果差异过大,某类样本因合成数据集扩充至其他类的数倍以上,需要做适当减小该类的权值。
2. 如果是有的类别是合成而有的类别半合成半真实,只要数量在一个量级可不做均衡,并尝试训练一下,测试该合成类别样本是否能够准确识别。
3. 如果不同来源数据的类别因合成数据增大问题,造成性能衰减,需要考虑合成数据集是否有噪声或者难例样本,也可适当增加该类别权重,获得该类别更好的识别性能。

### Q4.2: 学术界将Vision Transformer(ViT)引入图像分类领域,将对图像分类带来什么新的机遇和挑战?相比于CNN的优势?

论文地址[AN IMAGE IS WORTH 16X16 WORDS: TRANSFORMERS FOR IMAGE RECOGNITION AT SCALE](https://openreview.net/pdf?id=YicbFdNTTy)

**A**:
1. 图像对CNN的依赖是不必要的,利用Transformer的计算效率和可伸缩性,可以训练很大模型,当模型和数据集增大的情形下,仍然不会存在饱和的情况。受到Transformer在NLP上的启发,在图像分类任务中使用时,将图片分成顺序排列的patches,并将这些patches输入一个线性单元嵌入到embedding作为transformer的输入。

2. 在中等规模数据集中如ImageNet,ImageNet21k,视觉Transformer模型低于相同规模尺寸的ResNet几个百分点。这是因为transformer缺少CNN平移和局限性,在数据量不够大的时候,不能超越卷积网络。

3. 在超大规模数据集14M-300M训练时,这种方式可以越过局部信息,建模更加长距离的依赖关系,而CNN能较好关注局部信息全局信息捕获能力较弱。

4. Transformer一度在NLP领域一统江湖,也一度被质疑不适用于CV领域,当前出来的几片视觉领域的文章,性能也是直逼CNN的SOTA。相信在未来能够提出Vision-Language联合或者多模态的模型,能够一并解决视觉和语言问题。


### Q4.3: 对于Vision Transformer模型,是如何将图像转换成序列信息传给Encoder?

**A**:

1. 使用Transformer模型,主要是使用其中的注意力方法。我们希望构想一个适用语义embedding信息的场景,但是图像分类与序列的语义信息关联性不大,因此Vision Transformer有其独特的设计。ViT的目标也正是希望使用注意力机制来代替CNN。

2. 考虑Transformer中Encoder编码器的输入形式,如下图:
    * (1)不定长度的顺序输入,因为它是RNN结构,一句话,单词数不一样。如果是NLP场景,换词的顺序不太过于影响语义,但是图像换了不同区域的位置,不同区域连接顺序不同,将造成极大理解偏差。
    * (2)单个patch位置信息通过变换成一个维度固定的向量,Encoder输入是patch像素信息embedding,与一些固定位置的向量concate, 合成一个维度固定的向量和位置信息在其中。

<div align="center">
    <img src="../../images/faq/Transformer_input.png" width="400">
</div>

3. 考虑以下问题:怎样将一张图片怎么传给encoder?

* 如下图所示。假设输入图片是[224,224,3],按照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切分成很多个patch,patch大小可以为[p,p,3](p取值可以是16,32),对其使用Linear Projection of Flattened Patches模块转成特征向量,并concat一个位置向量,传入Encoder中。

<div align="center">
    <img src="../../images/faq/ViT_structure.png" width="400">
</div>

4. 如上图,给定一个`H×W×C`的图像以及区块大小P,可以把图像划分为`N``P×P×C`的区块,`N=H×W/(P×P)`。得到区块后要使用线性变换转为D维特征向量,再加上位置编码向量即可。和BERT类似,ViT 在序列之前也加入了一个分类标志位,记为`[CLS]`。ViT输入序列`z`如下面的公式所示,其中`x`表示一个图像区块。

<div align="center">
    <img src="../../images/faq/ViT.png" width="400">
</div>

5. ViT 模型和 Transformer 基本一样,输入序列传入 ViT,然后利用`[CLS]`标志位的最终输出特征进行分类。ViT主要由MSA(多头自注意力)和MLP(两层使用GELU激活函数的全连接网络) 组成,在MSA和MLP之前加上LayerNorm和残差连接。

### Q4.4: 如何理解归纳偏置Inductive Bias?

**A**:
1. 在机器学习中,会对算需要应用的问题做一些假设,这个假设就称为归纳偏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得到的现象中归纳出一定的先验规则,然后对模型做一定的约束,从而起到模型选择的作用。在CNN中,假设特征具有局部性(Locality)和空间不变性(Spatial Invariance)的特点,即把相邻的的特征有联系而远离的没有,将相邻特征融合在一起,更会容易产生“解”;还有attention机制,也是从人的直觉、生活经验归纳的规则。

2. Vision Transformer利用的归纳偏置是有序列能力Sequentiality和时间不变性Time Invariance,即序列顺序上的时间间隔的联系,因此也能得出在更大规模数据集上比CNN类的模型有更好的性能。文章Conclusion里的“Unlike prior works using self-attention in computer vision, we do not introduce any image-specific inductive biases into the architecture”和Introduction里的“We find that large scale training trumps inductive bias”,可以得出直观上inductive bias在大量数据的情况中的产生是衰减性能,应该尽可能丢弃。

### Q4.5: ViT为什么要增加一个[CLS]标志位? 为什么将[CLS]标志位对应的向量作为整个序列的语义表示?

**A**:
1. 和BERT相类似,ViT在第一个patch前添加一个`[CLS]`标志位,最后一个结束标志位对应的向量可以作为整个图像的语义表示,从而用于下游的分类任务等。从而使得整个embedding组可以表征该图像不同位置的特征。

2.`[CLS]`标志位对应的向量作为整个图像的语义表示,是因为与图像中已有的其它patch块图像相比,这个无明显语义信息的符号会更“公平”地融合图像中各个patch的语义信息,从而更好的表示整个图像的语义。

<a name="第5期"></a>
## 第5期

### Q5.1: PaddleClas训练配置文件中都包含了哪些内容?训练模型时如何进行修改?
**A**:
PaddleClas的模型包含6大模块的配置,分别为:全局配置,网络结构(ARCHITECTURE),学习率(LEARNING_RATE),优化器(OPTIMIZER),训练(TRAIN)和验证(VALID)。

全局配置主要包含了任务的配置信息,例如类别的数量,训练集内的数据量,训练的epoch数量,网络输入的尺寸等等。如果要训练自定义的任务,或是使用自己的训练集,需要关注这个部分。

网络结构的配置定义了要使用的网络。在实际使用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配置文件,所以通常不会修改这部分配置。只有在自定义网络结构,或者对任务有特殊要求时才进行修改。

学习率和优化器的配置建议优先使用默认配置,这些参数是我们已经调过的。如果任务的改动比较大,也可以做微调。

训练和预测两个配置包含了batch_size,数据集,数据预处理(transforms),读数据进程数(num_workers)等比较重要的配置,这部分要根据实际环境适度修改。要注意的是,paddleclas中的batch_size是全局的配置,即不随卡数发生变化。而num_workers定义的是单卡的进程数,即如果num_workers是8,并且使用4卡训练,则实际有32个worker。

### Q5.2: 如何在命令行中快速的修改配置?
**A**:
在训练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个别配置不断进行微调,而不希望频繁的修改配置文件。这时可以使用-o来调整,修改是要先按层级写出要改的配置名称,层级之间用点分割,再写出要修改的值。例如我们想要修改batch_size,可以在训练的命令后加上-o TRAIN.batchsize=512。

### Q5.3: 如何根据PaddleClas的精度曲线选择合适的模型?
**A**:
PaddleClas提供了多个模型的benchmark,并绘制了性能曲线,主要有三种:准确率-预测时间曲线,准确率-参数量曲线和准确率-FLOPS曲线,纵轴为准确率,横轴分别为预测时间、参数量、FLOPS。一般来说,不同模型在三个图上的表现是一致的。同一个系列的模型在图上采用相同的符号来表示,并且用曲线连接。

以准确率-预测时间曲线为例,点越靠上表明准确率越高,约靠左表明速度越快。例如左上区域的模型为又快又准的模型,而最左侧贴近纵轴的点则为轻量级的模型。使用时,可以综合考虑准确率和时间因素,选择合适的模型。举个例子,我们希望模型的运行时间在10ms以下,选择最准确的模型。首先,在横轴的10ms出画一条垂直的线,之后在这条线的左侧找到最高的点,就是符合要求的模型。

实际使用中,模型的参数量和FLOPS是稳定不变的,而运算时间在不同的软硬件条件下均会有所变化。如果想更准确的选择模型,那么可以在自己的环境中运行测试,得到该环境下的性能图。

### Q5.4: 想在imagenet中增加两个类,能不能把现有全连接层的参数固定,只训练新的两个类别?
**A**:
这个想法理论上可行,但效果恐怕不会太好。如果只是固定全连接层,而前面的卷积层参数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些全连接层的作用也无法保证与开始一样。而如果保持整个网络的参数都不变,只训练全连接层的新增两个类别,也比较难训练处理想的结果。

如果实际使用中确实需要原有的1000个类别依然很准确,那么可以将新类别的数据加入到原有训练集中,再用预训练模型进行finetune。如果只需要1000个类中的几个类别,那么可以把这部分的数据挑出来,和新增数据混合再finetune。

### Q5.5: 使用分类模型做其他任务的预训练模型时,应该选择哪些层作为feature?
**A**:
使用分类模型做其他任务的backbone有很多策略,这里介绍一种较为基础的方法。首先,去掉最后的全连接层,这一层主要包含的是原始任务的分类信息。如果任务比较简单,只要将前一层的输出作为featuremap,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与任务对应的结构即可。如果任务涉及多尺度,需要选取不同尺度的anchor,例如某些检测模型,那么可以选取每次下采样之前一层的输出作为featur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