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端架构设计 总体上划分为3层,由上至下分别为: - Service Layer - `Server` 提供服务 - `Frontend API` 后端前端的交互接口 - Logic Layer - SDK, 负责为其他应用提供使用接口 - python SDK,方便基于 python 的应用的读取 - C SDK, 方便应用嵌入 - Information Maintainer, 负责周期性将数据预读到内存中,方便Server直接读取 - Storage Layer - 负责Log 的结构化存储 - Protobuf API, 底层的存储结构 具体架构图如下

以下展开一些基本的想法 ## Service Layer ### server - 基于简便的server框架实现,提供两种服务 - 作为main程序,支持一个前端网页 - 提供一系列的HTTP接口,以JSON格式支持与前端的交互 ### Frontend API - `Frontend API` 以单独模块的方式封装了与前端交互的接口逻辑,server依赖 `Frontend API` 与前端交互 ## Logic Layer ### Information Maintainer (IM) IM提供具体的数据处理以及计算,比如数据抽样,方差计算(histogram)等, 为了支持类似 embedding 等比较计算复杂的可视化,中间的计算结果以异步的方式更新。 IM 与 Server 的关系是 - IM 异步更新共享内存,Server 直接读取共享内存 - IM需要提供接口方便Server读取数据 ### SDK - Python SDK 用来支持任何Python界面的应用。 - 比如 Paddle, Tensorflow 等平台能够很方便地使用 Python SDK 初步支持可视化 - C SDK 用来方便嵌入到 C/C++ 的应用中 - 类似Paddle的平台可以通过嵌入 C 的方式实现原生可视化 ## Storage Layer ### Protobuf API - 决定了底层的数据格式,protobuf 提供了序列化的公共界面 - SDK通过Protobuf API操作底层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