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 --git a/doc/design/mkldnn/README.MD b/doc/design/mkldnn/README.MD index 353b03e44532d0d6bc3ad7cc4ea8cdcd567cf819..811ac320724dbc9dc2cb034b90e2cc287da9d091 100644 --- a/doc/design/mkldnn/README.MD +++ b/doc/design/mkldnn/README.MD @@ -11,7 +11,8 @@ ## Contents - [Overall](#overall) - - [Cmake](#cmake) +- [Details](#details) + - [Cmake](#cmake) - [Layer](#layer) - [Activation](#activation) - [Unit Test](#unit-test) @@ -19,15 +20,19 @@ - [Python API](#python-api) - [Demo](#demo) - [Benchmark](#benchmark) - - [Others](#others) -- [Optimized Design](#optimized-design) - - [New](#new) - - [Add](#add) - + - [Others](#others) +- [KeyPoints](#keypoints) ## Overall -整体上,我们粗略的把集成方案分为了如下几个方面。 +我们会把MKLDNN作为第三方库集成进PaddlePaddle,整体框架图 +
+
+Figure 1. PaddlePaddle on IA. +
+ +## Details +我们把集成方案大致分为了如下几个方面。 ### Cmake 我们会在`CMakeLists.txt`中会添加`WITH_MKLDNN`的选项,当设置这个值为`ON`的时候会启用编译MKLDNN功能。同时会自动开启`OpenMP`用于提高MKLDNN的性能。 @@ -83,21 +88,19 @@ Activation的测试,计划在Paddle原有的测试文件上直接添加测试t 1. 如果在使用MKLDNN的情况下,会把CPU的Buffer对齐为64。 2. 深入PaddlePaddle,寻找有没有其他可以优化的可能,进一步优化。比如可能会用`OpenMP`改进SGD的更新性能。 -## Optimized Design +## KeyPoints 为了更好的符合PaddlePaddle的代码风格,同时又尽可能少的牺牲MKLDNN的性能。 -我们决定尽可能少的在PaddlePaddle的父类Layer中添加变量或者函数,改用已有的`deviceId_`变量来区分layer的属性,定义`-2`为MkldnnLayer特有的设备ID。 +我们总结出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点: -### New -1. 创建**MkldnnLayer**,并override父类Layer的`init`函数,修改`deviceId_`为`-2`,代表这个layer是用于跑在MKLDNN的环境下。 -2. 创建**MkldnnMatrix**,用于管理MKLDNN会用到的相关memory函数和接口。 -3. 创建**MkldnnBase**,定义一些除了layer和memory相关的类和函数。包括MKLDNN会用到Stream和CpuEngine,和未来可能还会用到FPGAEngine等。 - -### Add -1. 在现有的**Argument**里面添加两个**MkldnnMatrixPtr**,取名为mkldnnValue和mkldnnGrad,用于存放MkldnnLayer会用到的memory buffer。 并且添加函数cvt(会修改为一个更加合适的函数名),用于处理"CPU device"和"MKLDNN device"之间memory的相互转化。 -2. 在父类Layer中的`getOutput`函数中添加一段逻辑,用于判断`deviceId`,并针对device在MKLDNN和CPU之间不统一的情况,做一个前期转换。 也就是调用`Argument`的cvt函数把output统一到需要的device上。 -3. 在原来的`FLAGS`中添加一个`use_mkldnn`的flag,用于选择是否使用MKLDNN的相关功能。 +1. 使用**deviceId_**。为了尽可能少的在父类Layer中添加变量或者函数,我们决定使用已有的`deviceId_`变量来区分layer的属性,定义`-2`为**MkldnnLayer**特有的设备ID。 +2. 重写父类Layer的**init**函数,修改`deviceId_`为`-2`,代表这个layer是用于跑在MKLDNN的环境下。 +3. 创建**MkldnnMatrix**,用于管理MKLDNN会用到的相关memory函数和接口。 +4. 创建**MkldnnBase**,定义一些除了layer和memory相关的类和函数。包括MKLDNN会用到Stream和CpuEngine,和未来可能还会用到FPGAEngine等。 +5. 在**Argument**里添加两个MkldnnMatrixPtr,取名为mkldnnValue和mkldnnGrad,用于存放MkldnnLayer会用到的memory buffer。 并且添加函数cvt(会修改为一个更加合适的函数名),用于处理"CPU device"和"MKLDNN device"之间memory的相互转化。 +6. 在父类Layer中的**getOutput**函数中添加一段逻辑,用于判断`deviceId`,并针对device在MKLDNN和CPU之间不统一的情况,做一个前期转换。 也就是调用`Argument`的cvt函数把output统一到需要的device上。 +7. 在原来的`FLAGS`中添加一个`use_mkldnn`的flag,用于选择是否使用MKLDNN的相关功能。 ## References diff --git a/doc/design/mkldnn/image/overview.png b/doc/design/mkldnn/image/overview.png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84b455c28230703599a2529f014cfbb222138fef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doc/design/mkldnn/image/overview.png di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