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平台开发框架比较
uni-app x开发的是一个真正的原生应用,这和其他跨平台开发框架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先捋一捋各种技术路线,看看这些跨平台开发框架为什么不如原生应用。
|逻辑层 |渲染层 |类型 |代表作 |
|-- |-- |-- |-- |
|webview |webview |弱类型 |5+App、cordova |
|js引擎 |webview |弱类型 |uni-app app-vue、小程序(dount) |
|js引擎 |原生渲染 |弱类型 |react native、uni-app app-nvue、weex |
|dart引擎 |flutter渲染引擎 |强类型 |flutter |
|js引擎 |flutter渲染引擎 |弱类型 |微信skyline、webF、ArkUI-x |
|kotlin |原生渲染 |强类型 |uni-app x |
|kotlin |原生渲染 |强类型 |原生应用 |
上面的表格,除了行尾的原生应用外,各个跨平台框架按出现时间排序,可以看到跨平台框架是如何演进的。
也可以看到uni-app x和原生应用是一样的,而其他跨平台框架都不一样。
大部分开发者都知道,webview不行,启动慢、渲染慢、内存占用高。这块不详述了。
但那些非web-view的框架到底哪里不如原生?
## js+原生渲染
react native等抛弃webview,改由原生渲染的跨平台方案,2014年就推出了。如今手机硬件也越来越好了,为什么性能还达不到原生?
js+原生渲染的方案问题如下:
### 1. js引擎慢,启动速度和运行速度都弱于原生
所以很多开发者即便使用这类方案,首页也还是原生来写。
React Native的Hermes引擎和华为,提供了js编译为字节码的方案,这是一种空间换时间的方案,启动速度有了一定优化,但仍然比不过原生。
弱类型在编译期能优化的有限,还是需要一个运行时来跑,而不能像强类型那样直接深入底层。
以数字运算为例,js的number运算就是比强类型的int慢。
### 2. js语言与原生之间通信卡顿
每个语言有自己的内存空间,跨语言通信都有折损,每次通信几十到几百毫秒不等,视手机当时的状态。一旦频繁通信,就会明显卡顿。
逻辑层的js,即要和原生渲染层通信,还要和原生API通信:
- 2.1 js与原生ui通信
举个简单的场景例子,在js里监听滚动,根据滚动变化实时调整界面上某些元素的高度变化。
这个问题能难倒一大批跨平台开发框架。
如果全部在webview里,js操作ui还好一些,所以uni-app的app-vue里的renderjs操作UI性能高,就是这个道理。同理还有微信小程序的wsx。
虽然小程序和uni-app都是js,但实际上逻辑层在独立js引擎里,通过原生桥来控制web-view,通信成本很高。
weex提供了bindingx技术,这是一种弱编程,渲染层预先定义了一些操作UI的方式,调用时全部在渲染层运行,不会来回与逻辑层通信。
但这种预定义方式的适应面有限,无法做到在js里高性能、自由的操作所有UI。
- 2.2 js操作原生api
操作系统和三方SDK的API都是原生的,js调用这些能力也需要跨语言通信。比如js调用原生的Storage或IO,数据较多时遍历的性能非常差。
当然在js API的封装上可以做些优化,比如微信的storage提供了wx.batchGetStorageSync这种批量读取的API,既然遍历性能差,那干脆一次性从原生读出来再传给js。
这也只能是无奈的方案,如果在遍历时想用js做什么判断就实现不了了,而且一次性读出很大的数据后传给js这一下,也需要通信时间。
## flutter
flutter2018年发布,第一次统一了逻辑层和渲染层,而且使用了强类型。
它没有使用原生渲染,而是使用由dart驱动的渲染引擎,这样逻辑层的dart代码操作UI时,再也没有延时了!bindingx、wxs这种补丁方案再也不需要了。
并且dart作为强类型,编译优化很好做,启动速度和运行速度都胜过js。
在这个开源项目下[https://gitcode.net/dcloud/test-cross/-/tree/master/test_flutter_slider_100](https://gitcode.net/dcloud/test-cross/-/tree/master/test_flutter_slider_100),提供了一个flutter编写的100个slider同时滑动的示例,
项目下有源码也有打包好apk,可以直接安装体验。
100个slider同时滑动,非常考验逻辑和UI的通信。如果在webview内部,html和js写100个这样的slider,在新的手机上表现也还ok。但在小程序和react native这种逻辑和UI分离的模式下,100个slider是灾难。
下载apk后可以看到dart操作flutter的UI真的没有通信折损,100个slider的拖动非常流畅。
flutter看起来很完美。但为什么也没有成为主流呢?很多大厂兴奋的引入后为何又不再扩大使用范围呢?
### 1. dart与原生API的通信
别忘了上面2.2提到的原生API通信。flutter虽然在逻辑层和渲染层都是dart,但要调用原生API时,还是要通信。
操作系统和三方SDK的API是原生的,让dart调用需要做一层封装,又落到了跨语言通信的坑里。
[https://gitcode.net/dcloud/test_flutter_message_channel](https://gitcode.net/dcloud/test_flutter_message_channel)这是一个开源测试项目,来测试原生的claas数据与dart的通信耗时。
项目里面有源码,大家可自行编译;根目录有打包好的apk,可直接安装体验。
这个项目首先在kotlin中构建了包含不同数据量的class,传递到dart然后渲染在界面上,并且再写回到原生层。
有0.1k和1k两种数据量(点击界面上的1k数字可切换),有读和读并写2个按钮,各自循环1000次。
以下截图的测试环境是华为mate 30 5G,麒麟990。手机上所有进程杀掉。如下图:
- 1k数据从原生读到dart并渲染
![](https://qiniu-web-assets.dcloud.net.cn/unidoc/zh/uni-app-x/test-cross/flutter_1k_read.jpeg)#{.zooming height="400px"}
- 1k数据从原生读到dart并渲染再写回
![](https://qiniu-web-assets.dcloud.net.cn/unidoc/zh/uni-app-x/test-cross/flutter_1k_readwrite.jpeg)#{.zooming height="400px"}
- 0.1k数据从原生读到dart并渲染
![](https://qiniu-web-assets.dcloud.net.cn/unidoc/zh/uni-app-x/test-cross/flutter_0.1k_read.jpeg)#{.zooming height="400px"}
- 0.1k数据从原生读到dart并渲染再写回
![](https://qiniu-web-assets.dcloud.net.cn/unidoc/zh/uni-app-x/test-cross/flutter_0.1k_readwrite.jpeg)#{.zooming height="400px"}
通信损耗非常明显。数据量从1k降低到0.1k时,通信时间并没有减少10倍,这是因为通信耗时有一个基础线,数据再小也降不下去。
dart并不能直接调用kotlin的class,只能先序列化成字符串,把字符串数据从原生传到dart,然后在dart层再重新构造。
当然也可以在原生层为dart封装API时提供wx.batchGetStorageSync这类批处理API,把数据一次读好再给dart,但这种又会遇到灵活性问题。
而在uni-app x中,这种跨语言通信是不存在的,不需要序列化,因为uni-app x使用的编程语言uts,在android上就编译为了kotlin,它可以直接调用kotlin的class而无需通信和封装。示例如下,具体uni-app x的原理后续章节会专题介绍。
```ts
```
再分享一个知识:
很多人都知道iPhone上跨平台框架的应用,表现比android好。但大多数人只知道是因为iPhone的硬件好。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iOS的jscore是c写的,OS的API及渲染层也都是ObjectC,js调用原生时,某些类型可以做共享内存的优化。但复杂对象也还是无法直接丢一个指针过去共享使用内存。
而android,不管java还是kotlin,他们和v8、dart通信仍然需要跨语言通信。
### 2. flutter渲染和原生渲染的并存问题
flutter的自渲染引擎,在技术上是不错的。但在生态兼容上有问题。
很多三方软件和SDK是原生的,原生渲染和flutter自渲染并存时,问题很多。
flutter开发者都知道的一个常见坑是输入法,因为输入法是典型的原生UI,它和flutter自绘UI并存时各种兼容问题,输入框被遮挡、窗体resize适应,你也不知道用户用的什么输入法,很难适配。
混合渲染,还有信息流广告、map、图表、动画等很多三方sdk涉及。这个时候内存占用高、渲染帧率下降、不同渲染方式字体不一致、暗黑主题不一致、国际化、无障碍、UI自动化测试,各种不一致。。。
这里没有提供开源示例,因为flutter官方是承认这个问题的,它提供了2种方式:混合集成模式和虚拟显示模式模式。
但在内存占用、版本兼容、帧率、键盘交互上都各自有各自的问题。详见:[https://flutter.cn/docs/platform-integration/android/platform-views#performance](https://flutter.cn/docs/platform-integration/android/platform-views#performance)
在各大App中,微信的小程序首页是为数不多的使用flutter UI的界面。
下面是微信8.0.44(此刻最新版),从微信的发现页面进去小程序首页。
视频中手机切换暗黑主题后,这个UI却还是白的,而且flutter的父容器原生view已经变黑了,它又在黑底上绘制了一个白色界面,体验非常差。
这个小程序首页界面很简单,没有输入框,规避了混合渲染,点击搜索图标后又跳转到了黑色的原生渲染的界面里。
假使这个界面再内嵌一个原生的信息流SDK,那会看到白色UI中的信息流广告是黑底的,更无法接受。
当然这不是说flutter没法做暗黑主题,重启微信后这个界面会变黑。这里只是说明渲染引擎不一致带来的各种问题。
> 注:如何识别一个界面是不是用flutter开发的?在手机设置的开发者选项里,有一个GPU呈现模式分析,flutter的UI不触发这个分析。且无法审查布局边界。
flutter的混合渲染的问题,在所有使用原生渲染的跨平台开发框架中都不存在,比如react native、weex、uni-app x。
总结下flutter:逻辑层和UI层交互没有通信折损,但逻辑层dart和原生api有通信成本,自绘UI和原生ui的混合渲染问题很多。
## js+flutter渲染
flutter除了上述提到的原生通信和混合渲染,还有2个问题:dart生态、热更新、以及比较难用的嵌套写法。
所以一些厂商把flutter的dart引擎换成了js引擎,来解决上述3个问题。比如微信skyline、webF、ArkUI-x。
其实这是让人困惑的行为。因为这又回到了react native和weex的老路了,只是把原生渲染换成了flutter渲染。
flutter最大的优势是dart操作UI不需要通信,以及强类型,而改成js,操作UI再次需要通信,又需要js运行时引擎。
为了解决js和flutter渲染层的通信问题,微信的skyline又推出了补丁技术worklet动画,让这部分代码运行在UI层。(当然微信的通信,除了跨语言,还有跨进程通信,会更明显)
这个项目[https://gitcode.net/dcloud/test-cross/-/tree/master/test_arkuix_slider_100](https://gitcode.net/dcloud/test-cross/-/tree/master/test_arkuix_slider_100),
使用ArkUI-x做了100个slider,大家可以看源码,下载apk体验,明显能看到由于逻辑层和UI层通信导致的卡顿。
上述视频中,手指按下的那个slider,和其他通过数据通讯指挥跟随一起行动的99个slider,无法同步,并且界面掉帧。
不过自渲染由于无法通过Android的开发者工具查看GPU呈现模式,所以无法从条状图直观反应出掉帧。
很多人以为自渲染是王道,但其实自渲染是坑。因为flutter的UI还会带来混合渲染问题。
也就是说,js+flutter渲染,和js+原生渲染,这2个方案相比,都是js弱类型、都有逻辑层和渲染层的通信问题、都有原生API通信问题,而js+flutter还多了一个混合渲染问题。
可能有的同学会说,原生渲染很难在iOS、Android双端一致,自渲染没有这个问题。
但其实完全可以双端一致,如果你使用某个原生渲染框架遇到不一致问题,那只是这个框架厂商做的不好而已。
## uni-app x
2022年,uts语言发布。2023年,uni-app x发布。
uts语言是基于typescript修改而来强类型语言,编译到不同平台时有不同的输出:
- 编译到web,输出js
- 编译到Android,输出kotlin
- 编译到iOS,输出swift
而uni-app x,是基于uts语言重新开发了一遍uni-app的组件、API以及vue框架。
如下这段示例,前端的同学都很熟悉,但它在编译为Android App时,变成了一个纯的kotlin app,里面没有js引擎、没有flutter、没有webview,从逻辑层到UI层都是原生的。
```html
```
这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很多人不信。DCloud不得不反复告诉大家,可以使用如下方式验证:
- 在编译uni-app x项目时,在项目的unpackage目录下看看编译后生成的kt文件
- 解压打包后的apk,看看里面有没有js引擎或flutter引擎
- 手机端审查布局边界,看看渲染是不是原生的(flutter和webview都无法审查布局边界)
但是开发者也不要误解之前的uni-app代码可以无缝迁移。
- 之前的js要改成uts。uts是强类型语言,上面的示例恰好类型都可以自动推导,不能推导的时候,需要用`:`和`as`声明和转换类型。
- uni-app x支持css,但是css的子集,不影响开发者布出所需的界面,但并非web的css全都兼容。
hello uni-app x是示例应用,源码在:[https://gitcode.net/dcloud/hello-uni-app-x/](https://gitcode.net/dcloud/hello-uni-app-x/);打包后的apk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https://qiniu-web-assets.dcloud.net.cn/unidoc/zh/uni-app-x/hello-uniappx-apkqrcode.png)
在这个示例中,组件-表单组件下有slider100,100个滑块跟随手指移动,大家可以体验看看流畅度。
打开GPU呈现模式,可以看到没有一条竖线突破那条红色的掉帧安全横线,也就是没有一帧掉帧。
uni-app x是一次大胆的技术突破,分享下DCloud选择这条技术路线的思路:
DCloud做了很多年跨平台开发,uni-app在web和小程序平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管规模大小的开发者都在使用;
但在app平台,大开发者只使用uni小程序sdk,中小开发者的app会整体使用。
究其原因,uni-app在web和小程序上,没有性能问题,直接编译为了js或wxml,uni-app只是换了一种跨平台的写法,不存在用uni-app开发比原生js或原生wxml性能差的说法。
但过去基于小程序架构的app端,性能确实不及原生开发。
那么App平台,为什么不能像web和小程序那样,直接编译为App平台的原生语言呢?
**uni-app x,目标不是改进跨平台框架的性能,而是给原生应用提供一个跨平台的写法。**
这个思路的转换使得uni-app x超越了其他跨平台开发框架。
在web端编译为js,在小程序端编译为wxml等,在app端编译为kotlin。
每个平台都只是帮开发者换种一致的写法而已,运行的代码都是该平台原生的代码。
另外,同样业务功能的app,使用vue的写法,可比手写纯原生快多了。也就是uni-app x对开发效率的提升不只是因为跨平台,单平台它的开发效率也更高。
其实google自己也知道原生开发写法太复杂,关于换种更高效的写法来写原生应用,他们的做法是推出了compose UI。
不过遗憾的是这个方案引入了性能问题。我们专门测试使用compose UI做100个slider滑动的例子,流畅度也掉帧。
源码见:[https://gitcode.net/dcloud/test-cross/-/tree/master/test_compose_ui_slider_100](https://gitcode.net/dcloud/test-cross/-/tree/master/test_compose_ui_slider_100),
项目下有打包后的apk可以直接安装体验。
打开GPU呈现模式,可以看到compose ui的100个slider拖动时,大多数竖线都突破那条红色的掉帧安全横线,也就是掉帧严重。
uni-app x在app端,不管逻辑层、渲染层,都是kotlin,没有通信问题、没有混合渲染问题。不是达到了原生的性能,而是它本身就是原生应用,它和原生应用的性能没差别。
这也是其他跨平台开发框架做不到的。
当然uni-app x刚刚推出,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前文diss微信的暗黑模式,其实截止到目前uni-app x还不支持暗黑模式。甚至iOS版现在只能开发uts插件,还不能做完整应用。
但这个技术路线是产业真正需要的东西,随着产品的迭代完善,它能真正解决开发者开发效率和性能兼得的问题,**让跨平台开发不如原生,成为历史**。
再次欢迎体验uni-app x的示例应用,感受它的启动速度,渲染流畅度。
这里面有几个例子非常考验通信性能:
- 一个是组件-表单组件-slider100,100个滑块跟随手指移动。
- 另一个是模版-scroll-view自定义滚动吸顶,在滚动时实时修改元素top值始终为一个固定值,一点都不抖动。
![](https://qiniu-web-assets.dcloud.net.cn/unidoc/zh/uni-app-x/hello-uniappx-apkqrcode.png)
我们不说服您使用任何开发技术,但您应该知道它们的原理和差别。
欢迎指正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