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日本青年越来

(提问)匿名用户 : 司令,日本青年越来越自闭的根源是什 么?当代日本青年: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2019-08-13

回答: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别的不说,就我们自己的

社交能力都在退化呀,5~10年前我们跟同学和朋友见面的时

候,我们都会在面对面聊天。今天见面的时候,一般都在玩

手机。现在评判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的一个标准就是不说话

是不是不感到尴尬? 通讯工具越便捷我们就越不守时。很多

年前要约好去一个地方的话,就是一大早就做准备,然后到

那个时间点就在那里汇合。现在约去个地方是随时拿电话互

相沟通,走到哪里算哪里,然后就说你到哪里了,我到哪里

来了,也许明确的汇合点都是随时变动的。 沟通的工具越强

大,越便捷,沟通的成本越低,反而就更无话可说。为什么

呢?因为给朋友写信是让对方知道你那里发生的事情,或者

你的感受和观察。但现在不是有各种社交网络吗?你的任何

状况,对方都能马上了解,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见了面你

说谈什么呢?大家都缺乏自己的见解和认识,缺乏自己的感

受和体验。谈的都是公开的热点信息,那你跟这个朋友谈的

时候,他也许已经跟另外一个人谈过这个事了。谁愿意做复

读机呢?刻意反而显得做作,对吧? 以前车马慢,邮件也

慢,距离产生美。那是因为没有高铁,没有微信,没有热

点,信息不对称。大家在乎的是彼此之间的观察,感悟,体

验,思考。你想通过朋友的视角和他的经历,去理解外面的

世界。今天不管是女孩子,他都是通过手机去了解外面的世

界,而那个世界都是被精心编造好的。甚至你们彼此的朋友

圈都是截选的侧面。所谓拍照一分钟修图两小时,一天只够

发一两条朋友圈。虽有点调侃,但事实如此呀。 连接的密度

越高,个体就更容易成为整体的一部分。这种高密的连接一

定会让信息趋于简单。否则它就影响频率。一旦趋于简单和

高频,它就会不断的弱化个体的特色。但每个个体能传递的 东西都是一样的时候,还交流个什么呀? 另外,当人从农村 来到城市生活。自由和空旷距离,肚子存在于想象之中,迫 在眉睫的是随时随地的憋屈和焦虑。因为高密度连接的社会 会让一切都量化。这就好比你每一天都考试,每次考试都把 成绩排个名贴出来一样。你会有一种疲于奔命的痛苦感,你 肯定会想逃避。 日本社会天然注重礼仪,不愿意给别人添麻 烦,有话又不直说。就是表面上要求功谦有礼,面面俱到。 实际上大家又疲惫不堪,肯定要逃避。现在中国社会佛系的 人也越来越多。因为他的精神结构需要营造一个静态的空 间,才能舒缓迫在眉睫的威胁和压力。东亚的这几个儒家文 化的社会信仰的都是秩序。不管表面上打什么旗号,进到骨 子里面去的每个人信仰的都是秩序。 秩序井然的背后是层级 分明。成绩分明的背后是优劣量化。这个东西自古以来就 有,通过言行举止,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故意展示出差异 性。这种差异性把等级和优劣不但量化,而且公式。举个最 简单的例子吧,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的桌子是方的。我就特不 喜欢上桌,因为搞不清楚哪是正席,坐错位子了会被批评, 特别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但长辈又希望你周到热情,大大方 方。这就是一个悖论,对吧,一方面希望你遵守所有的利 益,不要出错。另一方面,又希望你向所有人展现热情周 到。无形之中把再正常不过的日常行为变成了高空走钢丝表 演。 日本人为什么那么变态呢?就是因为他们压抑啊,文化 在底层牵引行为,人为搞出很多悖论。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发 展和科技的发展,把这个悖论给人造成的冲突更放大了,所 以就更想逃避。 几个月前一个朋友跟我抱怨他太太给女儿报 了太多班,不仅仅花销巨大,而且把大人小孩都折腾死。我 问他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要报啊?他说他太太非得坚持,因 为她的朋友们都报了,不报她的社交压力非常大!看见没 有?其他人通通都是道具,仅仅是为何缓解社交压力下的恐 慌。我记得以前说过,人有的时候为了消除内心的不安愿意 付出任何代价。(19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