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匿名用户 : 司令,每次看您睿智回答,现请教个问题有 个设计工作室,每年都有学徒但没人愿意留下来,学徒东西 没学好,学到五成就去厂里做设计。因为厂里也不需要技术 多精湛,也就在企业给的简单的任务里面做,难的企业会请 工厂在的设计工作室做,但由于薪资比较低,学徒学一半就 去了不需要多高技术的工厂。设计室人手就不够,如果学徒 学到很精湛的技术,又能另外开新的工作室,与自己形成竞 争。导致业务虽然多,但人手总不够 怎么才能在就是有提成和绩效的情况下留人
2018-10-19
回答:这人就是这样的:七分才能给八分的待遇,他就稳
定。反之,他就动荡。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人心如此! 说
到根上,这个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你在两者之间摇
摆。其根源在于你无法建立可控的联盟并搭建一个利益捆绑
的交易结构去共同吃头部高附加值的业务,你也暂时无法做
成标准化的流水线。纠结之处在于,你以为自己预设了一些
前提条件,试图在这种前提条件里面两全其美,而现实中两
者都顾不着。 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来看。你要么做低端的。
做成标准化的,像流水线一样的,六个月培养一批人,用六
个月能够回本,淘汰一部分;有梯队,循环往复。你看大芬
村那些画工的文化水平很低的,但他们能标准化生产。 要说
流动性,从工厂普工到一线互联网公司的基层员工,流动性
都非常大。你看那些互联网公司,个个都宣称自己是技术驱
动。对标硅谷。你去看他们的招聘要求。3到5年是挑大梁
的,再往上就凤毛麟角了。这意味着什么,瞎子都看得出
来。就是一个小白,从学校里面出来被训练三年就可以胜任
目前中国一流的互联网公司的主要业务。 门槛高吗?沉淀足
吗?毛线呀!吹牛逼一波高于一波,解决实际问题一届不如
一届,眼高手低,这都是一种必然。你只能顺势而为,不能
试图复古改制。那怎么办呢?大家都在打造通用件,把人零 件化,模块化。通过校招,不停的把小白锻造成低配版的通 用零件。将任何个体的价值降到最低。能够购买通用的中间 件,就购买服务,而不是自己弄。当年我给自己B端业务搞一 个垂直的IM, 我花了不少钱,自己组建专门团队去搞。而且兼 顾各种并发问题,安全问题,兼容问题,一堆麻烦事。你看 最新的那个子弹IM, 它的核心部件,包括服务器并发和IM通 讯全都是买的网易的专属中间件服务。等于锤子公司就搞了 一个客户端皮肤外壳。那4000万的并发,根本就不是锤子公 司的技术撑起来的,那是网易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系统 性的力量。你说那锤子公司要招做子弹IM的人员会有太高的 要求吗?3年绰绰有余了!那员工流动就流动呗,这种3年的 零件到处都是。 如果你不走这条路,就走高端的路线,律师 事务所和工作室模式。聚合一群牛逼的人,专门弄高端高附 加值的业务,大家明面上把利益分清楚,结成共同体,共用 同一个对外品牌。(10赞)
评论区:
唐宁 : 销售+营销比技术难多了
司令 : 所有生意都是前端的,需求驱动的。前端的业务决定了后面的配套该怎么建。很多人脑子里面想不明白,总是从自
己站的那个地方出发去看待整个生意。
c z : 这个道理已经听了许多遍,觉得有道理执行的时候又会不知不觉走偏,自我视角,今天觉得尤其的透彻。
vvv : 有些行业天热分散化,很容易遇到提问主说的情况,比如最典型的教育。老师跳出去自己干的实在太多。要防止这点
就得生产端上不要名师培训小白,业务上提供标准化满足大多数人需求的服务,培训小白有成本又怕他自己出去干那么就
要主要依赖教研系统来打造课程体验。事实上国内教育机构有完整教研系统的只有学而思一家,连新东方都没有。这个行
业还落后低效得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