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你好。之前看到

(提问)匿名用户 : 司令你好。之前看到过不同网络自媒体或者 kol在社交问题的理论中会把人进行贴标签或者分类【比 如:ayawawa的剪石布理论,晴予的ABO理论】,一开始觉得 有点道理,后来发现简单套用起来效果并不好。能否认为:人 本不分类,分类或者标签理论的基础只是“不同人的精神结构 差异和所引起的生存策略差异”的简化?这些人所做的理论营 销本质上也只是收割为目的的骗局?

2019-05-08

回答:虽然你提的问题描述得逻辑比较混乱。不过你引出了

一个好问题。这也是结构学后续需要阐述的问题。在此我只

想举个例子做个引子以后,会有专门的篇幅来阐述,在这里

我不展开。 街上有一个人拿枪打死另外一个人,这个人要负

刑事责任,他是违法的要被处死。如果他是个穿制服的警

察。则要分两种情况来看:需要判断他到底是在执行公务还

是在滥用职权。如果拿枪打死人的人是在刑场上行刑的武警

战士。他不但不需要负任何责任,而且他的杀戮行为,还彰

显了正义! 都是拿武器杀人,这个行为是一致的,没有什么

本质上的区别。但是我们任何一个人的心里,都会认为它是

不同的事物。并且会做出不同的归类——或大快人心,或怒

不可遏,或各持立场。人群对用枪械杀死一个人的这个基本

事实做出不同反应的行为,依据是什么? 这就引出了结构学

应用中的一个巨大的问题。 以后我会详细阐述!(3赞)

评论区:

霹里啪啦 : 依据人群共识,随便杀人也联想到自己被杀,但是武警杀人不是随便,是因为被杀的人做了些违反共识的事,

只要自己不去做那些事,自己就不会被杀

c z : 司令前面挖了不知多少坑还没有填

冥宙 : 共识所赋予的仲裁权

小麦 : [偷笑]那些男男女女的分解,通过简单的诱因来引导受众,主要作用于时间消耗。 随便对个号即可,用得方便且带

有自我解释。 看书解题多麻烦,每一个节点都建立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之上。 营销方案多数利用暗示,惯常行为,奖赏激发

欲望,试图控制心智和习惯并从中获利。

元瑶 : 关键有的受众群体还不是乌鸦娃娃的粉丝这个水平,甚至中产还对这种简单归因特别相信,不得不认为是收割韭

菜。

Nuage : 共情

小麦 : 我没看过乌鸦娃娃[捂脸] 我觉得贪心记具有很强的主观代入感,很强的暗示作用,文章的诱惑不由自主也从自我鉴

定到对比别人的引导。哈哈哈,主要是依据性格特征和样貌来评判。她的文章检验结果的要求是否能引起观众代入感。 学

不来这些功利和阴暗,原理是这样吧。

ARCTERYX : 是否影响周围人自身的存续和对外界资源的索取。被杀的那个人,他的行为有没有影响周围人的存续或者说

对外部资源的索取。就像警察杀,杀人犯是因为杀人犯,可能对周围人的情绪造成影响,所以杀他没有过错。但是普通人

为了钱去抢劫杀人,则凶手影响了周围人的情绪以及对外部资源的索取。所以就看,是哪一方帮助了大家的自身存续,以

及对资源索取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