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三明先生 : 司令,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跟什么有关?换句 话说,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是如何形成的? 有些人喜欢篮球,有些人喜欢健身,有些人喜欢泡吧,有些 人喜欢高尔夫... 这有什么共通点吗?
2019-05-18
回答:人对外界的感知会形成一个主观世界,人对自我的感
知会形成一个抽象的自我。这就是精神结构里面形成两种判
断的主要来源。抽象的那个自我和主观的那个世界是联动
的,当收到的反馈不断的向抽象的自我呈现出其对主观世界
的控制日益凸显,这种确定性会产生愉悦。精神结构对自我
的判断和自我与外部资源关系的判断,都会得出积极的结
果。所有人变得更加自信,更有勇气,甚至更加的狂妄自
大,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会怂恿自己去追求更多的积极反
馈,不断自我强化。 你买的股票挣钱,那你是不是会不停的
买,你认为你就是个投资天才。你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
智慧,对于不确定的东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于混沌的
世界有了可预见的条理,你会感觉到自己的这种力量,从而
鼓励你继续探索。你不管做什么,当你做事情符合以上原理
所呈现出来的规则。你就会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有热情,
越来越投入其中!(16赞)
评论区:
1800口 : 开始看得明白了,好开心
小麦 : 我真的把结构学当一个学科来学习的[捂脸]
格律诗 : 小的时候,养成不同的爱好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因为在小时候,对世界一无所知,更愿意去学习探索尝试不同的
事物,渐渐形成一种爱好,能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增加见识,所以也很容易坚持。长大后,很多人迫于生计,更多的会
把时间放在实实在在的利益上边。其他现在很多人没有爱好,旅游,美食,美妆,时尚都是消费,不是爱好。
Rosebud : 名字不错~
Rosebud : 看了司令的文章,走路都跳起来了[偷笑]
779305594 : 人在出生之后,基于渴望延续害怕死亡的本能,会对外部客观存在的世界进行信息的筛选,由此渐渐形成了所
谓的自我。这一最初的步骤是外部世界逐渐地塑造了自我,自我又反向地对外部世界传来的信息进行抽离性的筛选,强化
与循环出一个稳定的精神结构。那么,当我们意识到他人或自己的自我时,就进一步可以认识到他人或自己会如何对外部
世界的信息进行筛选,从而形成相应的存续策略。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都知道人的自我每一段时间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有些人到一定年龄之后便不在发生改变,当自我定型之后,对外部信息的筛选也便成了型),那么这个自我为什么会变动
呢?是什么驱使着我们的自我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对外部世界信息的筛选也发生了改变,因为外部信息的变动吗? 在最
初婴儿阶段,除非外部信息的变动对生命体产生死亡的威胁,否则自我对外部信息的筛选便不会改变。当一个婴儿站在红
绿灯口,即便街边栏杆上显示的是红灯,他也不会意识到任何的危险而向前走去,只有当一辆车紧急刹车或者司机下来惶
恐害怕的神情惊吓到他,威胁到他的存续时,这以后他的自我中才会把车子的威胁性这一信息在大脑中作第一优先级筛
选。 当渐渐地成长到一定年龄之时,大脑的结构越来越完善,神经系统的功能也越来越发达,想象力出现之后,我们便可 以不用通过身临其境的存续体验而在大脑幻想出各种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存续的信号——这个信号都是身边的人通过言语、 神情、身体姿态反馈给我们的。从而基于过去形成的自我以及各种信息筛选在脑中存留的印象,附加上想象场景的作用, 我们的自我又一步地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当真正身临以前想象场景中的现实生活时,我们的自我会直接对该现实生活中的 信息进行提取和筛选——立场与偏见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