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 : C12:笑着笑着就哭了!
有一个这样的段子:房东有10套房子,我想卖了他的的这套 房子去旅行,房东居然不同意,我只能跟他大吵起来。
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这是一个段子。这个段子在讽刺一些 人试图获取自己没有支付过成本的东西。它之所以成为笑 话,是因为蕴含着一个理所当然的判断:在《物权法》的规 定下,物业的所有权是确定的,是受法律保护的,所以,你 无权处置!
判断和授权 这里引申出《物权法》和“处置权”,处置权是由物权法授予
的。物权法对财产的归属作出了判断并基于这种判断,授予
所有者处置之权,同时也保护这种权力不受挑战。
物权法作为一部法律,是一种社会共识。归根结底,是社会 共识在作出判断并授予处置权限。根据这个逻辑,如果社会 共识发生改变,做出的判断和裁决,也会发生改变,继而处 置权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现在由一个段子,引申出一个非常严肃的社会问题,而且这 个问题将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现实影响,并制造出许多实实在 在的冲突。
现在,我们必须回溯到一个原点:社会共识是如何形成的? 这种共识又是如何对事务作出判断和裁决的?这种裁决又是
如何得到贯彻和执行的?
共识的形成 野地里突然窜出一只野兔,一群人都看见了。他们跑过去疯
狂的追那只野兔。那么谁将获得那只野兔呢?他们为什么都
去追呢?首先,那只野兔的归属是不确定的,人人都有机
会。其次,人人都想获得野兔,因为占有更多有利于生存的
资源是生命体的本能。基于“人人都有获取的本能”和“野兔归
属的不确定”这两个前提条件,驱动了人人都去追那只野兔的
行为。最先抓住那只野兔的人是不是拥有野兔的所有权呢?
如果是,它必须存在一个前提条件:所有人都具有一种谁获
得就归谁的共识——不管它是最原始的习俗,还是成文的法
律条文,它都是一种具有行为约束的共识!人们的行为,在
这个共识所确立的边界之内——求存的本能驱动着人采取竞
争的行为,共识所确立的边界约束了求存行为的范围。正是
这种边界和范围的存在让生存竞争行为变得有序。
如果不存在边界的约束,也就是说,不存在谁抢到归谁这种 共识,又会呈现什么样的局面呢?所有去追野兔的人之间就 会相互抢劫,甚至相互杀戮,最后由死亡来判断胜负和归 属。所以,死亡为生存竞争作出最后的裁决,原始暴力,通 过制造死亡的威胁或事实来确立共识!
现在我们看到了原点,再往下延伸:市场上的野兔放在摊子 上,人来人往,却无人乱取。为什么? 因为在大家的共识中这 些野兔有着明确的归属。原始暴力确立了共识就形成了规 则,秩序开始在这些规则中得以建立——即便是另外一个部 落的人,也不会乱取,否则它会引发两个族群之间的生死对 决。其内部的暴力为了整体的生存,往往也会惩罚违规者。 所以这种势均力敌的暴力平衡和相互制约,让规则在更大的 范围内得以确立。
即便到了今天,这一点在社会经济生活和商业行为上依然发 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潮汕人与外面的人做生意的时候,同乡 之间会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在缺乏银行的征信体系的证明 和可以惩罚违规者的公共暴力的情况下,只要存在共同体中 主要人物的联合担保,另一方依然可以信任他们中的个体。 有一个体的违规,会危害到整个共同体对外的信誉,同时, 让自己无法在共同体中立足,而且大家还都是同乡,也无法 在家乡的生存环境中立足——这是一种隐性的约束,却非常 有效!
共识的范围 房子属于房东是《物权法》这个社会共识作出的判断,并且
由公共暴力来保障执行。一个缺乏现实约束力的共识就无法
成为规则——这种约束力必须来源于原始暴力或者原始暴力
的某种抽象。原始暴力的第一级抽象是购买力,第二级抽象
是认知力——后者依赖于前者。只有在公共暴力确立的秩序
之下,购买力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处于失去秩序的动乱之
中,富豪反而会沦为暴力抢劫的对象;如果出生于中国农
村,巴菲特的智慧同样毫无价值,必须处于购买力能充分发
挥作用的社会,认知力才会拥有巨大威力!
所以这里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公共暴力的组成形 式,以及受制于什么样的共识。古代皇权不下州县,除非发 生危害统治的叛乱,否则朝廷不会插手,日常的秩序维护和 冲突处理,由当地的习俗和伦理道德来裁决,并由这种习俗 和伦理道德下的权威和服从于这种权威的执行者来贯彻执 行。伦理道德和当地习俗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共识。执行 共识的暴力由当地的权威及其仆从构成。这种暴力还包括亲 友之间的内在约束和隔离式惩罚。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强调 的是共识的范围发生了改变,而且执行的主体也发生了改
变。但这种范围和执行的主体发生改变的时候,就会存在两 种共识:一种具有现实约束力的共识,一种缺乏执行保障的 共识。除非不惜成本动用更大范围共识的执行机构,否则, 后者形成的判断,无法替代前者形成的判断。
共识作出的裁决和判断,归根结底是对资源进行分配。除非 受的外部边界强制约束,否则,任何生命体对占有资源具有 无限的需求。如果一个富有的乡绅置身于一群赤贫的村民之 中。一旦公共暴力不足以深入村镇维持秩序。当地就会瞬间 形成抢劫富有乡绅的共识并迅速组成执行主体。那么法律
——这种整体的共识所作出的归属判断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暴力的构成 生命体因为需要面对死亡的威胁,所以会本能的对能够制造
大面积死亡的力量顶礼膜拜。不管是在遥远的古代,还是被
科学覆盖的现代,都会将带来毁灭的自然力量抽象化为神
灵。这种未知力量所带来的不确定,让人处于无能为力又惊
慌失措的恐惧之中,所有顶礼膜拜的仪式都是为了求得一种
确定性以缓解人心中的恐惧感。暴力能在现实中制造死亡同
时在人心中制造恐惧感——如果只有前者的事实而无后者的
效果,暴力的威力将大打折扣。
当一群乌合之众的暴徒与训练有素的警察对阵的时候。警队 更像井然有序的整体。他们在面对暴力所造成的伤亡之时, 并不像乌合之众的暴徒那样恐惊恐不安。因此,他们也更有 组织性和战斗力,呈现出更强大的力量。有组织的暴力,首 先表现为纪律,其次才是伤害输出。这种被称之为纪律的约 束,混合了生存共识、价值判断和激励机制。因此,生成共 识,价值判断和激励机制,能够将个体凝聚成一个整体,构 建而成有组织的暴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力量通过结构 来聚集,也通过结构来释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改变生存共识,就会基于这样的共 识形成新的价值判断,继而调整激励机制并利用生命体的求 存本能,就能形成与之前导向性完全不一样的有组织暴力! 昔日在东北战场上,被俘的敌人经过诉苦大会和思想教育以 后,迅速的转化为我方力量的组成部分!
如果将这个模型扩大到更大的范围,我们就能清晰的理解一 个社会的公共暴力是如何构成的。继而理解了权力是如何产 生的。同时也理解了意识形态为何不容质疑,也不能被挑 战!共识要形成力量,需要通过结构力量来聚集,同时通过 传导体系来释放——这是传导体系的节点,就是我们俗称的 组织!它们是形成结构力量的支点,也是传导结构力量的支 点。组织规模越大,聚集的资源越多,转嫁成本的能力越 强,以共识的名义去作出价值判断的仲裁者手上的权力也就 越大。至于这样的仲裁者如何产生,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以后在专门的篇幅中再详细阐述。
这不是笑话 弄清楚了这一系列的结构学基本原理以后。现在回到最初的
那个现实案例:《物权法》作为全社会的共识,对产权的归
属作出了明确的判断,并根据这种判断,将处置权授予其所
有者。违背这种判断的行为,就是挑衅法律,必然遭到公共
暴力的惩处。公共暴力的载体执行惩处行为是在捍卫秩序,
它符合整体共识的价值判断。构建公共暴力的内部激励机制
将组成个体的行为,有序的导向全社会共识形成的价值判断
所作出的仲裁结果。
当社会共识并未完全改变,社会整体秩序也并未丧失之时, 由于执行成本过高,公共暴力无法深入到某些局部。从而让 局部所形成的新共识替代了全社会共识在那个范围内所确立
的规则。那个区域就会成为社会整体秩序中的一个黑洞。在 黑洞内部有其自身的群体共识、价值判断,仲裁方式和执行 暴力——他对外部的整体而言是无序的,但其内部本身是有 序的。
根据美国的一位女科学家的研究,癌细胞的扩散是源于它的 过度繁殖,之所以会过度繁殖,是因为存在一种错误的信号 让其认为器官存在损伤,癌细胞不断的繁衍去“修复”这个不 存在的损伤。继而挤占了资源,打破了内部的平衡,造成器 官坏死。那种传递给癌细胞的错误信号就如同这种扭曲的局 部共识——长期以往,必然造成整体的损伤,甚至崩溃。欧 洲社会中那些非世俗化的社区,正在形成新的共识并彻底改 变内部的运行机制。
还有一种更严重的现实问题:假如整体的社会共识因为某种 原因发生了改变——不管这种改变是源于制度设计所形成的 多数人暴政,还是源于某种脱离社会现实的扭曲观念。总 之,新的共识认为一个人占有10套房子是不对的,而并不在 乎这个人为什么能够占有10套房子,只是一味的强调每个人 都应该有房子。那么,这种新共识就会赋予抢劫的合法性, 甚至在其具有导向性的激励机制中还带着某种创造新秩序的 神圣感。由这种共识所形成的价值判断,将引导社会个体构 建起有组织的暴力去改变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并堂而皇之 的掠夺。
最开始我们只是在讲一个段子。然而,当某一种诉求像热血 中的病毒一样迅速在人群中蔓延,渐成燎原之势。它就会形 成新的社会共识。我千百年来,我们的社会缺乏捍卫规则的 习惯,更多的是顺应形势而采取临时策略——这一点读
《C1:他们到底怕什么》就能更清晰的体会到。一旦群体诉 求所形成的新共识裹挟的人群突破规模的某个临界点并被权 力所利用。届时你重读这个段子,可能会笑着笑着就哭了!
2019-04-16(16赞)
评论区:
张志刚 : 司令预见了怎么样的未来?
冥宙 : 物极必反,真理真的很简单!
罄 : 一边抱怨没有规则,一边破坏规则的是同一个人。。
晒太阳的海豹 : 所以马云说未来房子不值钱。
灵儿running : 这个50年之内不会发生吧。
依依东望.Isabe* : 已经发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