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Canon : 司令,我今天去图书馆的文学小说区转了转, 然后突然有种感觉,觉得大部分的“现代文学”都充满了娇柔 做作感,感觉就是几个在几年内小有名气的作家在“套现”名 气,而大量的“无病呻吟式”的文学用“量”的优势使整个“现代 文学区”(现代小说、哲学等)充满病态,想请教一下司令, 在司令眼中好的文学、哲学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好的 文学、哲学类的作品的作者需要有一双独特的眼光去观察这 世界,并且能用犀利的文笔将它表达出来,但是在历史上的 这类人物又有很多有些悲剧般的人生,如尼采、海明威,但 是成功者也不在少数,司令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区别 呢?
2019-06-21
回答:这个时代不需要救亡图存,也不需要悲天悯人,大家
会从更细碎的事物中去感受生活,感受存在的意义。这就如
同一个大的品牌瓦解的时候,一定会冒出一堆小的品牌把这
些用户群瓜分。 很多东西是有层次的。就科技而言,自从苏
联解体以后,全世界的科技都不再进步了。唯一进步的就是
信息技术。没有迫在眉睫生死存亡的驱动力就会陷入修修补
补。别说跟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些东西。你去看美军这三十年
的武器研究方向就会发现,如此重要的事情都呈现出凌乱的
状态,多专注于细枝末节的修缮,而不是像以前那种在无人
区开出新路的大手笔。 连武器研究和国防安全战略都摇摆不
定,何况是社会化的研究。在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中,人的
各项能力都在变弱。就如同一个组织大了以后,建立起流程
本来是为了量化产出,提高大家的效率。这个标准怎么提,
谁来提?还不是人来做这个量化,来设定这个标准。一开始
大家的行为会直接反映到终极目的上面。要设立流程就必须
让彼此相互隔绝,一个人只对一个环节负责。它会产生一个
间接的后果——人与最终的目标脱节了。当每一个人都能看
到最终结果的时候,就如同每一个个体共同的面对死亡。那 个最终死亡的威胁会驱动着他。但他与那个隔离以后,他关 注的点只有自己这一环节。他就完全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状 态之中,而且也不关心整体是不是处于死亡的威胁之中。只 关心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能够在眼前这一环的要求和标准上 面,快速的获得利益最大化。一个长反馈的链接,缩短成短 反馈的链接,没有人在看路,只关注眼下的高频短刺激。这 个东西扩大到整个社会也是如此啊。 我不以悲观和挑剔的态 度看待这一切,有空白不正是机会吗?只要你有这个能力。 我一直认为做开拓性的,适合做开拓性的人是一种荣耀。我 曾经看到过一句很牛逼的话: 我觉得这个社会有希望,因为我 有希望! 这就是一种强者的生活姿态,不诅咒,不怨天尤人, 不抱怨,不坐地打滚,也是自己扛着旗子冲上去了,我喜欢 这种生活姿态。(25赞)
评论区:
Canon : 谢谢司令,“不诅咒,不怨天尤人,不抱怨,不坐地打滚,也是自己扛着旗子冲上去了,我喜欢这种生活姿态。”我
也喜欢这种生活姿态,共勉,谢谢司令[抱拳]
海边的卡夫卡 : 同赞
swallow : 最近在看一本书,金蔷薇,就是讲作家与这个世界必须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Canon : 个人以为,文学成为“垃圾场”从“文人”成为“垃圾”开始,其实很多人不配被称为“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