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 : 书读得比你少,为何混得比你好?
春节回家免不了同学聚会,无论80后还是90后,都已经不再 年轻,同学一聚会,不再畅想理想,激杨文字,粪土当年万 户侯。谈论的东西都很实在,很实际:无非是谁在干什么 事,拥有多少资产,嫁给什么样的人。
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讲的是与你自己的过往对比,而不是用来压
过人家一头的秘密武器。因为你根本不清楚别人手上拿的是
什么牌!一个小学同学跟我说:我以前总看不上我们老板,
我觉得自己好歹是名校毕业,他初中都没有读完,能懂什
么!后来,我知道他在20岁的时候自己做出口贸易挣了400
万。我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所以,心里就没有那么鄙视
了。再后来,我知道他父母都是国企干部,而我父母都是老
实巴交的农民,心里就彻底服气了!他能够说出这样的话,
我知道他已经逐渐成熟了。所以,我就对他说:如果你不读
书,你连现在的工作都干不了。你如果和他一样初中都没有
读完,按照你的家庭能给你的资源,你的家庭所能给你的教
育,以及你的性格所能做的选择。你会发现你此时此刻应该
在富士康的生产线上,说不定年前还被裁掉了,而无法像你
现在这样——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最实际的地方!
现实世界是多个维度的,并不是谁的分数高就赢者通吃。我 们从小被教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是因为在我们父 母的世界中,除此之外别无出路!他们能够给你的,能够看 到的,能够教你的就只有这个出口,所以会无穷无尽的放大 单点的价值。另外,他们无法理解过于复杂的多维事物,热
衷于线性标准的指引,所以会把读书简化为分数,这样比较 直观,立竿见影,容易采取行动。任何人都需要在自己的生 存结构中寻找出口。人对自己所处生存结构的自我抽象具有 天然的自我遮蔽性——换而言之,匮乏的不仅仅是生存环境 中的资源,还包括看清生存环境的能力以及克服应急反应的 理性和采取行动的勇气!即便有提携的人出现,你的教育、 心态、认知和性格也会竭尽全力的躲避掉。然后,回到既定 的轨道中不断重复。
这个社会不仅仅产业是分层的,能从事的事也是分层的。甚 至个人能力也是分层的。如果一个餐厅底层打杂的人很难逆 袭为大厨;那么,他改行去当群众演员,也无法熬成主角。 个人能力的层级分布是跨越行业的,同一层级的工作,可能 在不同行业中表现为不同职位,但是,一旦达到这个层级, 不管切换到哪个行业都能够胜任。这是很多人的思维误区
——大家往往不会着力于分层跃进,而是表现为两个极端: 要么就淤积在同一个赛道中做力不从心的军备竞争;要么就 毫不深入,不断在不同赛道之间做低层次的频繁切换。无论 是横向的淤积在底部,还是纵向的淤积在底部,都是能量转 化率非常低的一种浪费。
鸡汤背后的真相
2019年的困难特别像1999年时的状况。前段时间有一篇广为 流传的鸡汤:文中列举了几个在1999年处于人生低谷,茫然 而看不到希望的著名人物,他们在2019年到来之前完成了人 生的逆袭。并由此得出一个暗示性的结论,鼓舞了一堆人。 对普通人而言,故事中最具自我代入感的,最鼓舞人心的, 非王宝强的底层逆袭莫属!
王宝强8岁的时候,他们村有一次放《少林寺》那部电影,他 就喜欢上了武术。13岁的时候没读书,就跟他父亲要求去少
林学武。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学了拳脚,不管以 后影视怎么发展,表演总需要武打演员。他父亲不同意,但 他软磨硬泡终于如愿。他虽然没什么文化,出身底层,但在 这件事情上判断非常正确,而且还能坚持——人能够脱颖而 出,一定有其过人之处,只是大家都特别容易忽略这一点。 人和人天生就不一样,除了后天的努力还有先天的天赋。大 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假装所有人各方面都一样。
出了少林寺,王宝强为了谋生只能去当群演。当群演除了能 混到盒饭,永远没有任何出路。还好他有个特长,在少林寺 学过武术!所以他的一个师哥给他介绍去当替身。因为他学 过武术又来自于底层,并且不怕死。别人不敢事情的他都敢 尝试,别人不愿意承担的风险他也愿意承受。别人做不到的 他都咬牙坚持。所以圈子里记住了有这么一个人——每当需 要不怕死的替身,需要价格低又耐操的人就会想起他——这 就是差异化竞争,让自己在细分领域拥有优势。你想以小博 大去搭建一个交易结构的话,就需要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关键 节点。如果没有,你必然平庸而可鄙——当糖不甜,当醋不 酸,搁哪都无足轻重。
王宝强实现分层跳跃的狗屎运源于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这 部反应矿工生活的电影,需要在三四百米下的矿井里拍。矿 井有塌方活埋的危险,所以男二号临时吓尿逃走了。时间迫 在眉睫,导演四处都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者,于是就想到有个 不怕死的替身叫王宝强,决定死马当活马医,让他去顶岗。 拍的本来就是底层人的生活,这对王宝强而言,根本不需要 演,那就是他日常的生活状态!那个时期矿难是社会焦点, 他又是本色出演,所以这个题材一下就火了,还得了那个金 马奖的新人奖提名。有了这个提名以后,有资源又有需要的 导演才能看到他。当时,冯小刚正在筹拍《天下无贼》,恰 好需要一个这样的底层角色。所以,王宝强突然有一天接到 冯小刚的电话。他兴奋得差点晕过去!
绝大多数人被鼓舞是因为自己眼中只看到一个底层逆袭的励 志故事,而没有去思考能够逆袭成功的背后脉络和某些不为 人关注的先决条件:如果他没有因为看到《少林寺》就决心 去学武术,或者有想法但是无法突破父亲的反对。那么,王 宝强就是个没文化也没有出路,在家乡刨地糊口的农民。我 们非常容易忽视一个人做正确的判断并能坚持自己的判断的 能力。绝大多数找不到出路的人都属于既不知道自己要什 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还不知道该怎么干,甚至对 什么都提不起劲,无论是人还是事,都无法深入。
王宝强在少林寺扎扎实实学了十年,所以才能有师哥介绍去 当替身。否则,他只能混一辈子的底层临时工群演。那么多 做替身的,他忍受了各种常人无法忍受的遭遇,硬生生打造 了一个差异化优势,让自己成为细分领域的品牌。所以才有 那个改变命运的机会。碰巧那个时候矿难是社会的焦点,那 个题材的电影才比较容易获奖。要是搁在今天,大家关注的 都是《流浪地球》这样的题材。一个矿难电影很快会被人遗 忘,何况还只是男二号,那就更没人关注了。冯小刚要不是 恰好在他获奖的时候筹拍《天下无贼》需要这么个角色。即 便得到金马奖提名,想要获得一个几乎是大导演为其量身打 造得角色,简直比登天还难!所以,天时地利人和,风云际 会于一点,才能突变出这万分之一的逆袭机会!拿这样的故 事进行自我代入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鸡汤和宗教一样,都 经不起理性的思辨和逻辑的反诘。
天然的自我遮蔽 你可能会在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花几千块钱去吃一顿大
餐。但对有些人而言,这就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不仅大家
的起点各不相同,天生的消费观念也天壤之别。一个人的消
费观念跟他的成长环境紧密相关。经常会看到某些著名企业
家的采访,你会在镜头下发现他们日常的生活非常的简朴。 那不是做样子,也不是什么美德——这跟消费观念有关,这 个消费观念是被他的成长环境所塑造出来的。有的人在做事 方面不但花钱大气,为了做事负债也很大胆,但就是不怎么 在自身消费上花钱。如果你去观察他们家的二代或者三代, 他们在个人享受方面的开销绝对令人侧目——哪怕自己还没 有开始挣钱,只是躺在父祖的羽翼之下。
隐形的边界天然就存在,只是被有意的忽略了,或者不愿意 承认。几年前有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我奋斗18年才能和你 座在一起喝一杯咖啡》虽然这文艺的标题很恶心,但是,揭 示的却是事实。我们讲过生存结构具有自我裹挟的内在制约 力。如果不能突破这种裹挟,就必然会陷在这个结构之中。 它的约束条件就如同河流的两岸——你可以在河流中各种花 式挣扎,但是,就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必 然沿着河流的走向被水流推着往前;或者像套了磨盘的驴一 样循环打转… 佛家所谓的苦,就是陷在这种裹挟之中无力挣 扎。当人被这种挣扎熬得油尽灯枯之时,内心的扭曲就会挤 压出一种驱动力去寻找恰好与之匹配的情感抚慰和认知能力
——从而构建一种自我麻痹的舒适区。它用你自己的非理性 力量为结构的内在约束力增加了一道紧箍咒。你就越发出不 去了!如果有人试图揭示真相,你会无比的恨它;如果有人 把你推出舒适区,你也会破口大骂。中国古代的统治,皇权 从未下州县,县以下之所以能秩序井然,就是因为“伦理道 德”和“纲常教育”在人心之中形成一种内在的制约。你的亲友 们既是你情感的寄托,也是惩罚和奖励你行为的人。
如果父母要给儿女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自己都没有又怎 么给别人呢?自己什么都做不到,总寄希望别人去帮自己破 格获取,这不但自私,而且不切实际!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 痛恨自己的成长环境甚至是父母?因为,一个人看到了更大 的世界之后,是无法心安理得再围绕灶台过一辈子的。然
而,当你试图挣脱裹挟去寻求突破之时,存在一根隐形的线 紧紧的拽住你。而且它成为了你的一部分,让你不得不消耗 大量的能量去弥补那些先天的缺失——即便有机会也会不自 觉的退缩,或者无能为力眼睁睁的错过。一根无形的绳子一 直在拽着你,并有内而外形成裹挟和捆绑,让人继续陷在生 存结构的边界之内日复一日的挣扎…
或许有一些读书没你多的人混的就是比你好。或许一些长的 不如你好看的人就是嫁的比你好。但是,判断复杂事物不能 只抓住一个指标,而把起它的指标都预设成和自己一样。无 论是为了突破生存结构的内在约束,还是为了搞清楚人家为 什么混得好,都必须从自我遮蔽的惯性思维中跳出来。看到 背后多个维度的关键点。那些你没看见的能力和资源才是造 成差异的关键——该补齐要补齐,该接受只能接受。一厢情 愿的祈求奇迹发生,真的没用!
2019-02-14(25赞)
评论区:
Allen : 一生努力,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
核桃里的君王 : 读书才有出路,这本身就有问题
Canon : 科学无法普及,幸存者偏差也不是每个人都看得到的。科学无法普及的原因之一是科学的普及需要硬件支持。渡可
渡之人,我认为这才是普及科学。
咕咚 : 深以为然!深刻而简洁!胜过不知多少成功学的鸡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