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匿名用户 : 比如我让孩子帮我拿个东西,孩子马上学会 并反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你拿可以,拿什么来换啊”,我 竟无言以对,只能自己去拿,或者变成威胁“你个小兔崽子到 底拿不拿啊”,司令,育儿真的是困难重重啊…
2019-03-05
回答:他没有错呀!你为什么要让他拿?如果不是出于其本
意,你确实应该拿东西跟他换呀!你不觉得我们的教育天然
就缺乏契约性吗?而且天然充满悖论:父母既希望儿女独立
自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又希望他们极度的顺从自己的心
愿,满足自己的诉求。既希望他们在青春时期乖乖的听话,
大门不迈二门不出,不要跟异性交往。又希望他们一毕业就
能立刻找到一个特别合适的人结婚,幸福美满一辈子!都没
有学过与人相处,怎么可能轻易的找到呀!但是中国的父母
好像不理解这个悖论。如此种种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根
源。 中国的儿女不是一样吗?既想享受西方式的个人自由和
独立,又想得到东方式无条件,无微不至的宠爱。让父母砸
锅卖铁去满足小孩的时候,他心里想的是东方式的血浓于
水,命运共同体。而你的想法就完全不一样。当你无能为力
的时候,你渴望6个钱包倾囊相助。等安顿好了,你追求的是
个人的自由和无拘无束。所以两代人的矛盾不可调和,源于
底层的悖论! 如果作为儿女是靠自己的能力自立。边界就非
常明显人格也非常独立——当父母试图捆绑的时候,你可以
理直气壮,而且问心无愧。作为父母,没有将自己的一切都
押注在一个不确定的事情上。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强烈要捆绑
的意愿了! 所以,无论是用古典时代的人情捆绑,还是用现
代社会的法律契约。二者独执一端,都能化繁为简。既想享
受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特权。又想
获得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一种
乡下人纠结扭曲的心愿。俗称:乡愿!孔子说:乡愿,德之
贼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乡下人那种扭曲又相互矛盾的 心愿是道德中最败坏的状态。(12赞)
评论区:
为 : 拿你的晚饭来换
c z : 社会正在升级,家庭制度在转变,覆盖其上的道德习俗也在变化,转变过程中自然会有这种矛盾。
Hisoka : 这个回答很棒了
Canon : [强]
超焱 : 给他一巴掌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