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好。我自上学以

(提问)匿名用户 : 司令好。我自上学以来,可能是受老一辈影 响,一直有的利他主义的倾向,但总感到自己会因此吃亏

(无论真实与否)。读了你写的文章后,仔细分析了一下自 己的心态,发现这种利他的倾向,包含着希望获得他人认可 的因素,一旦没有获得,就会担心自己吃亏。即使这样思 考,依旧改变不了自己的习惯,还是下意识地为别人多考虑 些、为自己少考虑些,实践感到不可行,可又不知改如何改 正。希望司令能分析下我为何如此,提出改正建议。

2019-05-01

回答:为别人考虑有什么坏处? 一个善解人意的人不是很受欢

迎吗?那个把握的度,是要判断自己到底是一种讨好型渴望

认可,还是真正的利他。 人有的时候喜欢给自己戴高帽,拼

命的往道德高地上挤。其实出发点并不是一种博爱或者居高

临下的怜悯,而是一种仰视的乞讨,渴望以此来维持跟别人

的关系。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姿态,但是在外表看来容易

混淆。 如果是一种强大到向外溢出的爱,这不但不是问题,

而且还是一种优势。这种特质是非常的自信的,从内而外散

发着魅力,并且让别人感觉到你的力量和温暖。会自然而然

的把人聚集在身边。 另外一种情况是本质上认为自己是虚弱

的。甚至认为自己无法与别人建立平等稳定的关系。只能以

一种讨好式的乞讨式的诉求式的方式。来试图维系跟别人的

良好关系。从本源来说,自己是不自信的。甚至是潜意识中

感到深度的自卑。所以不敢看别人的眼睛,只能看自己的脚

尖! 如果你本身有价值,有才能,有优势。你自己活得潇洒

而自信。自然会有人关注到你。俗话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

长了总会被人看出来。即便无限的低调,别人也能感受到那

种无法抗拒的气场。 我觉得你还是要把重心移回到自身。你

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逐渐能自我肯定,而不是要等待别

人的肯定。为了不陷入另外一个泥潭,这种自我肯定的依

据,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只不过对事实做判断的时候是你, 而不是别人。(11赞)

评论区:

温心 : 是否乞讨的标准是什么?

司令 : 斤斤计较的索求感,任何一丁点付出都被清晰的记住,并期待回报。

宁静致远 : 人要有一份来自自己内心的真正的希望,而不是别人给的。

时光 : 做事随心,自己觉得开心就好,觉得不开心了就不利他不就行了。我家有位老人也是这种性格,一辈子不开心,其

实想开点会过的开心很多。

宁静致远 : 比如说西港一亩地留个念想的说法,得好好考虑下这到底是不是你真正的念想,否则你去买了就成别人的念想

啦。

灵儿running : 谁做事不求回报呢?只是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安静的走开就好了,不要骂街。而且要奉劝各位,对待刻薄寡恩的

人最好早点离开。

司令 : 你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自己的圈子里面的行为模式作出的判断,你就说你自己,你不要摆出一副天下乌鸦一般黑

的样子。每一个人的能量级是不一样的。你只有100块钱,你给人家10块钱,你确实要求回报。但是他有100万,他给你10

块钱,他真的没有指望你回报什么,他不在乎。

灵儿running : 司令后半段的话我是认同的。有很多人,应该说大部分人拥有100块拿出自己全部的十分之一,也就是10块帮

助别人,他就希望被帮助的人,有一天拥有了100万,别人也拿出十分之一,也就是10万来帮助自己。 天下乌鸦一般黑,司

令常说的结构学终极矛盾,人对能量的无限需求和能量有序转化的终极矛盾。人不管是利己还是利整个族群,都是要追求

利益的不是吗?这就是我理解的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就衍化处另一个矛盾,在利己和利族群中我们该如何选择?而且这个

族群还可大可小,有时候是自己的至亲,有时候大到整个国家。 我们的儒家思想教给我们忠孝礼义,我们佩服为了坚定信

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情英雄。我们的文化对利族群的人推崇备至。 看过"唯为"老师关于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

老母亲为了整个族群得以延续,向赵王说自己儿子贪财不爱护士兵,此行必败。赵王不许,赵母说如若前行,拿到祸不及

族人的免死金牌。结果赵括带领全部赵军失败,赵括族人没有因此受到牵连。秦灭六国,赵括后人按照其父赵奢"马服

君"赵国至高无上的荣誉,更姓马继续延续家族的荣耀。一直到东汉一代贤后马皇后就是赵族后人,赵人勇敢、忠义、仁爱

的家风延续几百年。 多年后,赵族后人回想起当年赵括临别老母之际是何等的悲壮!!!老母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但是为

了整个家族,做为"马服君"的后人,不得不行。赵括也知道这次自己有去无回,为了家族,为了赵家荣耀,不得不赴死。

生活不易,但是要沿着正确的路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