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匿名用户 : 就三五条枪的时候,所有人心中装的都是整 个事情的成败。人一多起来,每个人心里装的就只剩下如何 让自己获得奖励。因为这些考核标准与整个事情的成败并不 存在唯一的对应关系。一旦做事的目的不再是整个事情的成 败,仅是为了达到某种设定的标准,那做事的动力、性质和 方向就全都变了!当复杂度增加的时候,风险和成本也水涨 船高,从而变得更加脆弱,更经不起折腾。 控制力渗透得越深,耗费的成本就越大,传导体系扩展的越 远。
司令,企业组织大了,不同团队kpi设计,希望每个团队都能 聚焦,但实际很难保证各层kpi分解是基于公司总目标。这里 是不是说基层团队保持灵活性,中高层激励目标明确,也就 是这几年基层团队用okr流行的原因?
2019-04-14
回答:支点和边界形成了一种结构性的内在约束,内在的导
向性,包括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将结构内的所有组成部分
导向整体目标。这一点,你在工业社会的组织中能够感受到
更加明显。尤其是在军队里,这一点非常的明显。 认真读一
下C3,你就能理解那种天然性的矛盾。我们反复强调结构学
研究的是生命体在其生存结构中的求存行为。我也阐述过,
如果要将它应用于现实,需要关注的是原点,边界和周
期!C3中所揭示的就是从原点矛盾衍生下来的各种状况。统
一目标——分拆和定量;统一思想——各种培训;统一行为
——奖惩激励。此三者都是为了缓解C3所揭示的原点矛盾所
衍生下来的各种问题。流程的梳理和KPI的驱动以及各种培
训,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为了减少损耗有序的导向,整
体性的目标。 这一套机制越来越走向失灵和无效,源于个体
的不可控。过去的组织,个体一旦属于集体,那是全方位的 属于。所有约束力都是实实在在的,所有培训都不得不接 受,慢慢的自己都信了,所有奖惩都关乎自己切身的生死。 但是,今天的个体,不管从属于哪一个组织,都只是他生活 的一个侧面。人同时属于很多各种形式的组织,人在单个组 织以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大。当培训所影响的只是一个非常 小的侧面的时候,他就无法达到任何效果,这种投入和产出 的比例极度的不划算,最终流于形式。 生命体在其生存结构 中的求存行为会追求最有利于自身存续的方式。这是一种本 能。同时每一个生命体的精神结构在对自我和和自身与外部 资源关系,作出不同的判断,从而形成不同的生存策略及内 在的驱动力。这就会让组织变得更加的无序。这种无序不是 形式上的,而是体现在组织试图导向的效果上!总的来说, 一切的悲剧和无力感皆源于生存策略滞后于生存环境的变 化。这是今天的组织,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因此,都在试图 改弦更张,寻找与现实状态相契合的新的组织方式。新的方 式也必须顺应生命的求存行为的特征。重点会落在个体自身 的内在驱动力。(5赞)
评论区:
John Smith : 这只是题主看到的部分社会片段吧,现在的BAT和国企没有太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