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您好,教育之

(提问)匿名用户 : 司令,您好,教育之道中您说“顽童当以心 智为先,切不可规戒过盛:抑制心性,内生恐惧,遇事退 缩,如芒刺在喉”,我理解的是敢于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少一 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和规则。可是这中间的平衡和度很难把 握,比如说孩子站在一个尚未封闭的阳台边,我会担心她, 就会告诫她危险性,类似的东西说的多了,她自己就害怕 了。以前2岁时从比较高的滑梯上滑下来都不怕,现在4岁 了,反而不敢再上。所以,如何真正做到心智为先,如何能 把孩子的胆子练的大一些呢?

2018-10-17

回答:那你把一个提问搞成两个了,对吧? 那我就统一在这个

里面回答吧。根据你的反馈,我认为你的核心问题是视角问

题,而不是那个操作的度的问题。你发现没有?你的表述都

是讲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都是你的预期和你得到的反馈之

间的落差——这都是你的视角! 我在《E1:精神结构》你们

阐述了人为什么人看问题和理解外部一切,甚至主动筛选传

来的信息都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这是一种本能。所以我们

不管对谁,首先有一个自己的预期:我预期你应该怎么样。

如果你没有这样,那我就想是不是我哪个手段不对?我是应

该引诱呢?还是惩罚?你发现没?这就是人正常的思维模

式。所以大家认为所有的一切都集中在奖惩的那个技巧和把

握的度上面。 包括你去运行一个组织管理家公司都是如此。

我想达到什么效果。好,那我现在怎么奖励怎么惩罚。如果

没有达到这个预期,那我改变奖励的规则和惩罚的方式。这

个东西要有效有一个前提条件:对方是理性的,行为是可以

预期的!在公司里面,这种制度对什么样的人群最有效?拖

家带口的中年人。现实逼着他们非常的理性。但是对于年轻

人毫不起作用。所以现在的企业管理者都存在一个普遍性的

问题,搞不清楚年轻人到底要什么,或者在想什么。如何激

发他内在的驱动力,让组织有凝聚力,稳定,并有创造性。 上面这些看起来好像跟幼儿的教育没有关系。其实是一样 的。你不能把它当成一个理性的机器:你输入一些指令他有 反馈,然后你调整一下指令,他再反馈,不是这样的。 你得 了解它里面的那套系统是怎么运行的。换言之说,你得从他 的视角去出发。同样一件事情,在他的视角看到的和你的世 界看到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带一个小 孩去逛商场。如果是他在走自己走路的话。你看到的是琳琅 满目的商品。你知道他看到的是什么吗? 全是腿! 它的高度 和人群的密度决定了它的视野只能看到腿。那半天下来你会 很兴奋,他一点劲都没有。因为看了半天腿有什么乐趣! 这 就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视角。获取的信息就完全不同。我在

《E1》里面讲过: 生命体获取信息的方式,从自己的视角,并 根据自己获取的这个信息与自己的存亡的关系密切度来采取 行动。小孩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这里的存亡就是说 他感到害怕,还是会感到兴奋。他这个独立的生命体的底层 逻辑也是一样的,这个信息对他来说是鼓舞的兴奋的还是恐 惧的,决定了他这个生命体的反应。所以你的视角切换到他 的那个世界里面去。你要看到他看到的是什么!然后你就能 理解他的行为。这个时候你才知道哦,怎么样改变他看到的 东西或者改变他看东西的方式。 我同样在《E1:精神结构》里 面讲过,无论是威胁性的信号,还是奖励鼓励性的信号。它 对大脑来说都是优先级别高的信号。而这种优先级比较高的 信号的刺激度会更大。更容易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循环。引 导正向的循环和打破负面的循环,这也是教育之道。 所谓正 面的循环,无非是胜任感,获得感,安全感。所谓负面的循 环,恐惧感,无力感,孤独感。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只要是 生命体。如果老是感觉自己无法胜任,就会心生恐惧。他会 害怕失败,因为失败会强化这种无法胜任的无力感,继而就 会逃避。因为逃避可以缓解一下。可以避免失败。为了避免 这个失败,一定会选择自我孤立。否认要做的事情的价值。 然后他会有一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会强化他的无力感。并

至增加对自己的质疑。又进一步强化恐惧感。你会发现这是 一个死循环。当对自己的怀疑度和恐惧感非常强烈的时候。 任何打破封闭的压力都会刺激他。我对这个运行机制缺乏了 解的人。只会表现出失望,冷嘲热讽,使用蛮力。就等于把 他推向深渊,她会怀疑这个世界跟他之间的信任关系。他会 质疑那种温情。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害怕被嫌弃,被孤 立。 两岁和四岁的对比没有太大意义。我十岁的时候敢从三 层楼上跳下来,跳到下面那堆沙子上。今天我从二楼都不敢 往下跳。一个人的行为,看当时场景中他的状态和心里。力 量的训练和熟悉程度马上就会改变他的胆量。这种时候给予 鼓励,让他迈出第一步,迈出第一步以后的事实会帮他确认 自己可以胜任,接下来就没事了,他自己有胜任感,会越来 越大胆的去尝试。不管是公司训练员工,还是父母训练小 孩,我认为在安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放手都是比较好的。当 然我不能把一个生产服务器交给一个刚入职的新手。那你同 样不能让一个两岁的小孩站在一个没有封闭的阳台上。这已 经突破安全的边界了。然而在扶梯啊,这种有安全保障的地 方。给予鼓励,只要迈开第一步,后面都好说。那就如同人 买下第一套房就不再焦虑了一样。 一个人回避和拒绝是害怕 失败,那显然有一个前提条件在那里。就是这种失败,他承 受不起。这种失败所反馈的信号,将威胁到他内心的安全。 你应该懂我表达什么意思。我小学的时候考98分都要被揍, 考100分我爹觉得理所当然了,平时���什么都不说,站他旁边 我都感到恐惧。他可能察觉不到,但是对于一个少年时期的 我而言,这是要命的。有的时候你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 脸色一声叹息,在他认定你会感到不满和失望的预期下,会 在他的内心造成巨大的波动。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亲子之 间的信任关系是安全的底线!你可以打他,可以骂他,但你 得让他感觉到你们之间的这种亲密信任和安全的关系牢不可 破! 这一点在我长到十几岁的时候,老头子以他自己特有的 方式让我感觉到了,所以他把我吊起来打,我也不恨他。我 知道发生这样的不幸,或许是我错了,他需要给其他人一种

交代,或许我没错,只是他一下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动了 粗。你知道底牌了,心里就不怕,也不会惊慌失措。 还是那 句话,把它当做一个独立的,平等的生命体。他有着和你一 样的内在运行逻辑和获取外部信息的方式。从他的视角去看 问题。去发现他的诉求和恐惧。我认为教育主要有两种: 一,设立边界,哪些原则不可逾越,逾越必受惩罚。 这个原 则应该有普遍适应性,不能根据你的心情和喜好来临时决 定。 二,场景演练,假如自身某种场景之中应该怎么处理, 为什么应该这样处理。 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在没有预见到的 场景的时候,往往不知道怎么做,这个时候会恐慌。所以。 以前告诉他这种场景该怎么做,那种冲突该怎么解决。为什 么要见到行远呢?就是要一眼看到底牌,另外就是预见更多 场景,都可以减少恐慌。(23赞)

评论区:

司令 : 我是用语音直接说的,语音识别的时候可能会有些错别字,有的地方可能语句不通。希望你的容错能力也高一点。

[捂脸]

涛涛 : 优秀的幼儿心理学家,只有内心细腻,经历过那种痛苦不堪的人写的出来。

Dilink(撸房帮* : 看到司令描述孩童时对父亲的害怕就如身临其境一般。小时候也被父亲的喜怒无常给弄怕了[尴尬]

司令 : 我写的《E1:精神结构》阐述了基本原理。我从大脑的生物结构开始,一步一步的保证它的逻辑的连贯性和严密程

度。大家把原理读懂,读懂原理,很多东西都通了。你会发现没有,如果你往上追溯的话,F1是一切的根!还是那句话,

大家都把语言里的东西搞通透,那技巧性的东西就举一反三。 个体的精神结构与与由个体组成的更大的组织的意识形态存

在想通的底层逻辑! 这里讲的这些东西都只是一个应用,你把你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沿着那个原理性的脉络组织起

来,你发现很多问题就能够解决。

小跃 : 同感

Xiao : 做父亲的门槛太低了,这个世界,不合格的父亲,比比皆是,嗬嗬。。。。。。同意吗

唐棣 :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