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学经济家提到:

(提问)匿名用户 : 隔壁学经济家提到: “全国城镇住宅用地0.5亿亩,厂矿仓储商业服务用地0.5亿 亩,总共就这些可抵押流通的土地,可能世界比例最低。却 堆了200万亿债务,超过美欧之和。

18-3时提出农村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因为农村建设用地3.4亿 亩,一半是宅基地,指标可异地流通的话一是能稳货币,二 是能拉平城乡,把6亿多人的可支配收入翻3倍。”

这里与司令之前提的土地指标异地流动,盘活土地要素观点 一致。但想请教,这样一线城市土地供应将增加,将降低土 地使用成本。是否意味根据供需原则,供应增加,从而房价 降低?

2018-10-19

回答:看来我的隔壁人才济济啊。 因为我们的土地所有权类

型模糊不清,而且很碎,千差万别,所以没办法直接交易。

嗯,又不能立刻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但是土地的有效利

用率确实很低。所以一定要想一个办法,能够把这个土地可

量化为某种市场上的筹码,再一个全国统一性的,官方的平

台上交易筹码。但是这个交易筹码不是用来炒的,是用来用

的。 我认为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才是这么做的,首当其冲

的的需求。你想一下,一个土地,如果上面只是农田。他那

个收益很低。土地本身也不值钱。如果他变成工厂了,同样

是这块地,那土地本身就值钱了。那土地本身溢价的原因是

因为上面的产值值钱。那地产这种又是更后一步的了需求

了。按照正常的逻辑啊。这个居住地产的需求旺盛,是因为

城市化进程非常快。其实对于城市有那个商用的地产需求量

应该比居住的还要大。因为它是一种土地在更高一个层级上

创造产值,是比盖工厂更高一级的产生商业产值的方式。居

住地产其实是一个附属的。对城市发展起来了嘛。城市的土 地有限啊。不管是任何一种商业形式,他对土地的需求都是 刚需。不管什么生意,最后他要落到地上嘛,有一个物理空 间去承载。 所以,通过这种方式所增加的土地,它是工业商 业用地,是为当地进行商业开发和土地溢价创造条件。你好 比深圳买了东莞的一块闲置农田。你能在那盖房子吗?你是 不是还修条路过去啊?显然不行对吗?你只能做什么呢?你 拿你的技术转移你的产业,拿你的钱到那个地方去投资,让 他把他变成城镇。你可以盈利啊。但是他那个地方发展起来 的,影响你深圳的房价的供需吗? 你1300万人就这么一块 地,还不就是这块这么大一块地。除非国家允许搞飞地,就 说我现在到别的地方买块地,只要开发那块地也归深圳管 了。显然这不可能,这打破了国家的行政规划。归根结底 呀,你这个城市的边界决定了你的资源拥有量。你只能把资 源腾罗用的更精细。你说在这个成功城中村,他的那个土地 利用率很低,我把它全部拆了,然后改建成CBD。但你不可 能到隔壁市去搞块地并到你这里来。(7赞)

评论区:

唐宁 : 《文明》里,城市间的土地可以转换。人口多土地不够用的就可以把相邻城市的地转换过来。一般情况下,一个城

市就是人口和人对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密集型产业的诞生也使得,单位土地能容纳的人口数量上升。但只要技术没有跨

越,土地终究有效率上限。流转是必要的。

张博 : 济南把莱芜划进来了

司令 : 那是游戏!真实世界不会按游戏那样的方式运转,它里面牵扯到太多复杂的东西。比如说东莞有一个镇,在地图上

处于深圳的三面包围。他完全可以让深圳来转移下游的产业。当你站在东莞的角度来说,你早晚得转移到我这里来,我为

什么要把地并给你。所以现在这些年一直跟周边县市试图以各种条件来换土地,都不可得。东莞开发松山湖产业园以及相

关的配套产业,吸引了深圳的下游的产业转移。对他来说,产业转移这是早晚的事。它没有必要成为你的一部分,它发展

起来了和你平级,还显得特有政绩,容易被委以重任。 在市场逻辑以外,还有一套运行逻辑。

唐宁 : 游戏确实是一种理想状态,也是一种上帝视角,重复建设浪费产能,更重要是浪费时间和人力。包括土地转换。是

一个理想的模型吧。少了地方上的博弈,却能感受到,“谁说了算”和“顾大局”的实际效率。小政府的优势吧

(提问)大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