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Q0NjMyMw==&mid=2247485772&idx=1&sn=0cedccbc03228469afe73529e76a0822&chksm=ec70be90db073786e13392de33cbc52b9c21aa02bb8f190c7022c289eeaf2504d101cc312019#rd
本文作者Holden,青岛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也是我们的多期老学员。前不久他刚通过了CATTI二级口笔译考试,发来贺电。以下是他的二口二笔经验贴,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朋友。全文如下,未经删改:
时光如流,岁月不居。经过近两个月的患得患失,18号得到了CATTI考试的成绩。二级笔译:综合85 实务60,二级口译:综合60 实务62。第一时间获悉后,其实内心并无太多波澜,更多的反而是平静,更是没有想象中锣鼓喧天般的喜悦。出成绩两天以来,我一直都在酝酿构思,现在借此机会,真实地记录我近两年的翻译之路,一方面为自己两年的跋涉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希望帮助到更多的朋友。
首先,自报家门,本人今年大四,本科就读青岛科技大学,专业环境科学,无英语辅修。考研跨专业,备战了MTI口译的考试。我的专业成绩,绩点2.3,大一期间挂科2次,无任何的学业奖学金。可见,我的本专业成绩完全没有竞争力,屡屡不乏飘过的时刻,基础知识更是似懂非懂。因为全部的时间后来都放在了英语上,本专业几乎放弃,只求毕业,目前看来不成问题,开心一秒。(就我自己而言,精力也是有限的,除了期末突击考试,大多数时间无法两者兼顾,我只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普通学生)。
下面,我用尽量少的篇幅概括我从大二下学期学习翻译以来的经历。
时间拨回到两年之前,我的基础:四级(大一下)508,六级(大二上)408。由于高中纯粹的应试教育,不懂音标,几乎完全没有口语能力,凭着高中微弱的老底,考试之前刷了六七套题,勉强过了四级,六级考试铩羽而归。当时,由于对音乐的喜爱,偶然参加了上海乐器展览会,观看了一名欧洲演奏家的吉他弹奏后,抑制不住交流的冲动,我一个健步冲上前,并幸运获得了交流的机会,而我却满脸通红,支支吾吾,无法言语。幸亏,同行在上海上学的高中同学及时救场,缓解了尴尬。看到曾经的同窗能流利地用英语进行对话,当时又是羡慕又是愧疚。于是检讨了大学一年半以来的荒废时光,决心要从口语开始,好好学英语。后来,在网上查到CATTI 三级口译考试,便决心一试。
知耻而后勇,大二下学期,我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口译中,在学姐学长指导下,从最基础的音标,语音语调学起,并通过网课积累口译符号,看基础的英语新闻,去海边主动搭讪外国人练习口语表达。山东并没有口译考点,一个人兴奋地到北京参加了考试。成绩可想而知,综合53,实务53。我想,第一次考这个成绩已经非常不错,那么下次一定成功……
大三上学期暑假,参加了一个口译培训。结束后,感觉自己胸有成竹,势在必得。一举报了三口三笔。在“大跃进思想”的指引下,又努力了一个学期,期间快速看完了韩刚90天,笔译进行了大量“浅尝辄止式”练习,口译也没有停下,每天“自我感动般”地录音反馈。然而,口译实务仅仅比之前高了2分,综合依然是53。三级笔译综合能力倒是80,实务却只有54。
我彻底地败了。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这块料,感觉口译只是遥不可及的梦。马不停蹄地学习了一年时间,付出了金钱、精力,结果颗粒无收,没脸向父母交代。并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看着周围的考友喜悦地晒出成绩,相比之下,意志消沉到极点。颓废了半个月,期间不停地思考要不要回到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本专业。同时,向各位通过考试的学长学姐咨询经验。在这里,我依然非常感谢其中的几位,在我低谷时期不断鼓励我,甚至帮我纠正错误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备考心态。同时,他们所说最多的一句便是,“年级轻轻喜欢的就要坚持”。退一万步想,曾经困扰我的六级算是通过了,550分。思来想去,我又回到了书本上。
《大学》有言: 先正其心,后诚其意。保证正确的心态,有了真诚的求学信念,不敢保证最终结果,至少会不断带来惊喜。于是,我当时进行了彻底的检讨:
心态上,太过于功利主义,因为没有经验,总想用考计算机二级的方式进行突击学习,妄想快速取得成功。虽然努力程度达到了,但由于心态浮躁,每前进一步其实都是在偏离最初的目标。
方法上,之前完全没有温故知新的习惯,将曾经的笔记抛在脑后,总想看更多的书,殊不知本末倒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实最后记住的知识非常少。这样带来的弊端是,看见单词、句型,总是感觉似曾相识,却想也想不起来。
再次,译文闭门造车,不注重与他人的交流,无法与水平比自己高或相似的同学进行译文批改、交流学习。总觉得自己万无一失,也发现不了译文背后的语法错误。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问题,便是最大的问题”。
最后,忽视英到中的练习,无论口译还是笔译。口译时,觉得听力痛苦,屡次逃避;笔译又觉得自己可以说人话,文章看懂就好。执拗的认为,英语学习只是单纯学习英语,忽略母语学习(如何提高英翻中时汉语质量后面我会重点提到),可想而知,写出的汉语佶屈聱牙,晦涩难懂。
从此,自己有了明晰的方向,翻译才算彻底入门。但没有证书在手,还是觉得低人一头。每每想到这里,最好的方法就是投入学习中,用每天的踏实进步消释心中的忧虑……雨后见彩虹,一年半后,我看到了收获:参加了全国口译大赛,一举获得山东省第六名,成功加入了山东翻译协会。代表学校,进入华东赛区,虽然只是一轮游,喜获安慰的“三等奖”,然而在更大的舞台上见识到来自上外、厦大、南大的优秀选手的口译实战表现,这才是大三下学期我最大的收获。同时,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得C类全国特等奖,参加了夏令营,演讲比赛全国三等奖。并且,也感谢青岛这座城市。恰逢上合峰会,我陆续(胆战心惊地)担任了参加上合峰会印度航空公司的陪同口译,青岛中小企业洽谈会洽谈翻译,欧洲洽谈会比利时大使馆的口译,亚欧论坛口译志愿者。有恒产者有恒心,从此也便有了更大自信,学习也更加有针对性。
快进一点,备战MTI的过程中,顺便参加了这次CATTI考试,便是开头所说的结果。
总之,两年内,三笔失败两次(一次缺考),三口失败两次,换来一次性二笔二口的成功。故事差不多到了尽头。
两年内,虽然我是非英专出身,前期基础薄弱,但还算刻苦。中途报了许多课程,也蹭过不少英专的课,并不是所谓的无师自通。贯穿两年,我也没有把自己当成非英专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对手是英语专业,更需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奋进。
我的翻译之路如同逆旅,典型的低开高走,更是经过前期长达一年半的蛰伏,没有其他经验贴所说的裸考一把通过的天赋。我相信,这次考试,会有不少失败的考生,像我曾经一样,自怨自艾。建议这时停下来,反思学习方法。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CATTI之路实苦,请你足够相信。努力方向对了,通过考试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再插几句。如今,理工科跨考MTI风行一时,很多学弟学妹也向我咨询经验。我还记得,大三时期一次公选课,我在练习用口译符号记录老师的讲课内容,不料被老师发现,被当成不务正业,遭到无情的批评,笑称为“神奇的咒语”;当时喜欢张璐的翻译,把答记者问下载到手机里,走路时候低声跟读,同学一度以为我误入了“传销式英语机构”,因此被导员约谈。现在,换位思考,我理解了曾经老师对我的担忧。在一个纯理工学校的纯理工校区(都为化工专业),跨考本身需要意志,需要抵御周围同学的非议嘲笑,还要平衡本专业与所学专业,实属不易。后来,我便调整了心态,大学首要任务为毕业,以通过所有学科,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为最最基本目标。其次,再以提升英语能力为先,消除功利性杂念。最后,便是如愿考上心仪院校。分清了轻重缓急,可以帮助自己在跨考路上走的更加从容。
简单说说备考经验:
首先明确一点,我认为,口译笔译并不分家,本身就是统一的整体。练习口译也要适当笔译,反之亦然。对我而言,其实有些口译困难的文章,倘若换成笔译,同样的内容转换成文本,同样步履维艰。所以,笔译是信息的文本形式,是口译的基础;口译是信息的语音形式,只不过译文精确度势必下降。因此,不要因为复习口译而抵制笔头练习,甚至作为拒绝提升口译译文质量的借口。备考过程,听说读写尽量要兼顾。
单词是英语学习的根本,这次二笔综合85分,说明自己单词学习方法行之有效。市面上单词书几乎都有背,有的浅尝辄止,有的坚持回顾。最基础的单词要牢牢掌握。我推荐从高考单词、高考短语手册、四级单词、六级单词开始(其实优秀的译文还是多用的常见词汇),在回顾的过程中,一方面巩固基础,一方面能发现熟词生义。比如,make有品牌的意思,作为名词,如:what make is your car?quick有指甲盖活肉的意思。打开有道词典,要细细观察每个词的解释。这次考试的concur一词,除了有同时发生的意思,也有意见一致的意思,考试便考了后者。直接朗读单词书,可以纠正语音,空闲时间聆听喜马拉雅上单词书配套音频,加深印象。新东方专四、专八、GRE都有背。大二至大三的暑假开始背专八,到最后考试,背了不下5遍。GRE单词用了小半年时间背完了50个list,瞬间感觉如释重负,其实一遍根本没记住多少。后期,手捧GRE,随意翻一页,背一页,这的确是一个好方法(因为书太厚,从前到后确实很累)。还有一本刘毅10000,有时间尽量背,其实有很多都是重复的,背起来很快。雅思、托福单词也背了,但泛泛而过,其实也有不少重复。重点!还有一个技巧,因为平常定期找老外聊天,我会将平时背的单词夹杂在聊天里,如果老外点头,能听懂,意味着可行。那么这一单词会产生画面式的印象,产生长久记忆。所以,值得重复的单词书:4级 6级 专八(其他的可以泛泛地看)
重点论述母语学习。高中我的语文并不好,没有太多汉语词汇储量。提升汉语水平,捷径就是多掌握成语。deteriorate, worsen可以翻译成推波助澜。Culprit始作俑者,blockbuster(形容书时),可翻译为洛阳纸贵……怎么做?汉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相似,在我阅读汉语新闻的时候,像学习英语短语一样学习汉语词组短语,将其一一划出,抄到本上,定期回顾。笔译可以使用平行文本阅读的方法学习,找内容相同的汉语材料,积累汉语表达。高考《作文素材》杂志非常不错,里面涵盖一些犀利的社评,建议买来,进行摘抄积累,当做休闲方式。慢慢的会发现,自己日常说话过程,蹦出的成语也会越来越多。再有机会,适当阅读小说文学等。
知识背景。高晓松的晓说,罗振宇的逻辑思维节目,马未都的节目,不一而足。积累地名国家名,首都名,美国50个州的名称(Delaware特拉华州),英法常见城市名,等等。
找人批改译文,有偿或无偿。
外刊阅读,推荐纸质《英语文摘》。网络上,推荐经济学人双语精读公众号,连续报名了四期,通过Soren积累了大量的短语,让自己译文逐渐脱离中式英语(网络课程不是一劳永逸的方式,到底还是看自己)。重点!推荐新加坡新闻STRAIT TIMES 海峡时报,可直接下载APP。理由有二。一、新加坡人英语虽然受汉语影响,但其实和国人写出的感觉大有不同,有一种中式英语和英美英语兼容的感觉。大家可以一试。想要尽量脱离中式思维,新加坡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二、新加坡与大陆联系密切,中国发生的事情新加坡也会报道,新闻背景方面差距不大。同一件新闻的叙述,可以对比海峡时报与中国日报,相信会有所收获。
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裸考经验贴,因为
谁都想让别人认为自己多么聪明!对背后艰辛闭口不谈。
将自己学习形容的惊天地泣鬼神、感动上苍的,不是性情浮躁,就是内心戏太多。真正的翻译学习是平凡且孤独的。
英语好比是场万米马拉松,其实早已经悄悄的开始了。或许,两年来,我从始至终善待英语,占到了大学四年的六成以上,所以它也对我温柔以待,报之以歌。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成功的道路上并不拥挤
因为坚持的人其实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