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新一期《经济学人》中能学到哪些地道实用的表达?(3)

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Q0NjMyMw==&mid=2247486284&idx=1&sn=19525ea56034e9b95df8bc98c5d7dd53&chksm=ec70bc90db0735863a8c04e99ca8100ef55d48f088ebd8c85b09baa8326ccbfd2dc456ed7e5d#rd

本专栏于每周一更新,主要挑选一些最新一期《经济学人》里的精彩表达地道写作句型与大家分享,以提高对语言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不管是四六级还是专四专八、考研雅思,或者是兴趣爱好,这一系列的文章都能帮你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便更好应对。


今天是我们本系列的第三篇,出自2019年7月6日的《经济学人》:




1. press home


这期《经济学人》中有一个特别栏目叫 The World If,该栏目是经济学人记者基于历史、逻辑和细节,对未来展开的预测和想象,虽然脑洞较大但合乎情理。其中第一篇文章预测了2020年10月中美两国可能在南海爆发军事冲突,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Already, China is pressing home its advantage.


这句话中有个特别地道的搭配:press home.


我们汉语中有句口头语叫“傻到家了”“笨到家了”,这里的“到家”表示一种非常极端的程度,文中的 home (adv.) 与之类似;而 press 也有种“强迫”“迫使”“敦促”的含义,所以press home就可以理解成“极力做某事”“把…做到底”。

这个表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翻译,比如2019年3月的《卫报》中有篇文章讲到了英国脱欧的困境,文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Still less did anyone press home the fact that, because of the agreement, the only Brexit that does not contain the potential to destroy the union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s a customs union.

由于该协议的存在,唯一一个脱欧后不会破坏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团结的脱欧方式是,英国留在关税同盟。然而,还是很少人反复强调这一事实。


Press home the fact 的字面意思是:把这一事实做到底,即“反复强调这一事实”。


再比如,媒体最近一直在强调垃圾该如何分类,我们就可以说:

The media are pressing home how the rubbish should be sorted.

媒体一直在反复强调垃圾该如何分类。


下次在表示“强调”的含义时,除了emphasize, stress,我们还可以用 press home 表示,程度更深,也更能体现出某人对某事的重视程度。


由这个词我们还可以想到老师站在黑板前反复强调某个知识点的场景,可以说:press home a point.


文中press home its advantage可以理解成:将其优势发挥到底用尽优势

《华尔街日报》里的一篇关于“Facebook上市”的报道中也曾出现过这个表达:

The Journal's Francesco Guerrera thinks Facebook would be better off cutting out the Wall Street middlemen and using a Dutch auction for its IPO. "By virtue of its size, business model and popularity, Facebook is the rare company that doesn't need Wall Street to go public. It should press home the advantage and blaze a trail for others to follow."

《华尔街日报》记者Francesco Guerrera认为,Facebook如果能不通过华尔街做中间人,而使用荷兰式拍卖的方式来上市,情况会更好。“凭借其规模、商业模式和普及程度,很少有公司能像Facebook一样不需要华尔街就能上市。这家公司应发挥它的优势,为其它企业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补充两处背景知识:

荷兰式拍卖”是一种定价方式。我们常见的拍卖方式是从一个底价开始,通过不断竞价,激发参与者报出越来越接近其心理价位的价格,最后价高者得的拍卖模式,这叫“英国式拍卖”。荷兰式拍卖是一种“降价拍卖”,因为荷兰人以前用这种方法拍卖郁金香而得名。郁金香的价值随着时间不断递减,卖家也因此不断降低报价,直到买家大喊一声“我要了!”


华尔街做中间人:公司上市时必须有一个权威的中间人在企业和市场之间进行匹配和协调:对企业进行估价、确定发股数量以及每股价格等。在中国,这个中间人叫“证券公司”,在美国叫“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大都位于华尔街,所以外刊中常以“华尔街”来指代美国的金融机构。


外刊精读·写作第十期正在招生中,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2. come to pass


这期《经济学人》The World If 版块里有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虽然现在有很多人担心未来机器人会导致人类失业,但一个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未来不会有足够的机器人辅助人类工作。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But these dire forecasts did not come to pass, for two reasons. First, AI failed to advance as quickly as some people thought it would. Second,…

但这些可怕的预测并没有成为现实,原因有二。首先,人工智能没有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发展迅速。第二,……(作者是站在2030年的时间点上进行回顾,所以用过去式。)


these dire forecasts”指“未来机器人数量太多导致人类大规模失业”的悲观预测。


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表达:come to pass,意思很简单,指 happen 发生实现,是一个比较文艺的表达。


再比如,2018年3月10日的《经济学人》briefing版块对贸易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文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For a while, hopes that tariffs of 25% on steel imports, and 10% on aluminium, which the president announced on March 1st, might not actually come to pass.

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1日宣布,对钢铁进口施加25%的关税,对铝施加10%的关税。这些暂时不会实现。


说到“实现”,我们能想到 come true,这里出现的 come to pass 也是一个不错的替换。


再比如,今年6月的《卫报》中有篇文章讲到了气候变化,文中说到:

The raucous political debate with denialists aside, the real debate in climate science is about how much warming we’ll have to face, how abrupt it might be, how quickly we can adjust, how much severe weather we’ll experience, and how likely it is that various low-probability, high-impact climate events will come to pass.

除了和全球变暖否定者之间展开激烈的政治辩论以外,气候科学领域正在讨论我们要面临多么严重的气候变暖问题,气候变暖会有多么突然,我们调整适应的速度能有多快,还会经历多少恶劣天气事件,以及各种各样的气候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概率很低,但后果很严重)的发生概率是多少。


文中 how likely it is that various low-probability, high-impact climate events will come to pass 的意思是:

各种各样的 (various) 低可能性、高影响力 (low-probability, high-impact) 的气候事件 (climate events) 会有多大可能发生 (how likely it is that…)。


我们在阅读中要注意积累这样的搭配:每个小词我们都认识,但连到一块儿却是全新的用法。




3. see


这篇文章里还有这么一句话:

As their populations aged, rich countries saw their workforces shrink.

随着人口老龄化,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会减少。


这句话有三个值得注意的小词,第一个是 age,我们都熟悉它的名词含义,指“年龄”,而它在这里作动词,表示 become old变老”,文中 the population aged (动词过去式) 可以翻译成“人口老龄化” (动词),如果要用名词的形式,可以说 an ageing population (美式英语为:an aging population)。


第二个是 shrink,它本义指衣服、布料“缩水收缩”,在实际使用中常用来表示“缩小”的含义,既可以人作主语(表示“使减少”),也可以物作主语(表示“减少”),比如:

The vast forests of China have shrunk. 中国的大片森林面积已缩小了。(物作主语)

We want to expand the business, not shrink it. 我们要扩大业务,而不是缩小。(人作主语)


再比如,2017年1月14日的《经济学人》封面文章讲到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文中有句话就用到了 shrink 一词:

At the same time on-the-job training is shrinking. In America and Britain it has fallen by roughly half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与此同时,在职培训也在萎缩。在美国和英国,在职培训在过去20年里下降了大概一半。


shrink 表示“减少”的含义时,可以用来替换 decrease, fall, go down 等平淡小词。


第三个是 see,我们小学就知道它是“”的意思,但很少人知道如何去使用。文中,rich countries saw their workforces shrink 的字面意思是:发达国家看到了它们的劳动力 (workforces) 减少,即,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减少

这是“地点+see+do”的结构,可以表示“某地发生某事”的含义,比如,今年上半年全国科技公司出现了裁员潮,我们可以说:

China saw tech companies shrink their workforces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9.


或者用“地点+see+名词”的结构:

China saw a workforce trim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9.


再比如,“去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营业额增长了20%”,我们以前可能会说:

China’s e-commerce sales increased by 20% last year.


现在我们可以用“地点+see+do”的结构表示:

China saw its e-commerce sales increase by 20% last year.


当我们在写作或汉译英中遇到地点时,不要急于写成“in/at + 地点”或“地点’s”,而要先考虑能不能写成“地点+see+动词原形”或“地点+名词”的结构,这种句式的好处是,以物作主语,用具有人类行为特征的动词 see 来形容物,赋予物以生命,把整个句子的灵气给激活了。


往期文章推荐:

从最新一期《经济学人》中能学到哪些地道实用的表达?(1)

从最新一期《经济学人》中能学到哪些地道实用的表达?(2)




昨天我们在小绿公众号“经济学人外刊精讲”举行了第二期答疑,有兴趣的同学可点击下方链接阅读:

英语学习方法阅读(第一期)

英语学习方法问答(第二期)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