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纽约客,读书方法

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YyMTcxOA==&mid=2651256545&idx=1&sn=a5cc1c849149087e4212f85085427e7e&chksm=84532f18b324a60e6e59d02a9ab795a9598520210bcd4e2526f778b482700a8a55c5fa77fb7c#rd

1. 墙




最近几天有几位朋友在公号留言询问我VPN的事情,VPN是什么我并知道啊 我猜可能是Vicious Pointless Nonesense的缩写吧 我一直用的、自称“秒杀VPN”的蓝灯也不行了,不过办法总是比问题多。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Randy Pausch教授在The Last Lecture中说的这段话送给大家: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 The brick walls are not there to keep us out.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give us a chance to show how badly we want something. Because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stop the people who don’t want it badly enough. They’re there to stop the other people.


(这段话的背景是,Randy教授小时候梦想自己有一天可以为迪士尼工作,大学毕业后他信心满满地给迪士尼发了封求职信,结果惨遭拒绝。)



2. 《纽约客》


Justin在他的公号上写了篇吐槽《纽约客》的文章:我给《纽约客》写了封反馈邮件,主要是反映一下糟糕的订阅体验。如果官方订阅麻烦、体验不好的话,我建议大家可以试试第三方服务,例如之前有位朋友向我推荐了网站hikindle,花50元钱就可以订阅The Economist, The New Yorker, Time,每次更新后会发送到你的Kindle设备上。


我提到了hikindle不是什么广告,类似的方法有很多,哪个方便用哪个就好。重点不是在哪读,而是读不读。在美国读书的时候,除了看学校里免费的The New York Times外,这三本杂志我都看,但是从来都没有完整的看完过任何一本,因为我根本是看不完的 -- 尤其是《纽约客》,前20多页和我关系不大,正文中文章动不动就10多页。我会选几篇特别感兴趣的精读一下,其它的泛读就好了。


3. 读书方法


从《苏格拉底的申辩》聊聊阅读中我提到了何帆老师在「得到」上的读书会,昨天我读了很多篇何老师的文章,实在佩服。昨晚他在「得到」上有一场直播,我一边读单词书一边听他说话,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读书态度: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也就是说,他认为我们是书的主人而不是书的奴隶,当我们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和作者就是平等的,要有胆量、自信,去做标记主动和作者对话。


他还提到读书忘了没关系,忘了就忘了呗。读和不读是有区别的,读过的那些内容终将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例如气质、修养和眼界。读完一本书能从中学到一个观点,记住一个例子一句话就很有用了。如果一整本书你只认为其中一页比较精彩,甚至可以把这一页撕下来,然后把其它部分扔了就好了。直播的时候何老师就撕了一页😄




何老师提到的读书方法,让我想到了巴黎大学文学教授Pierre Bayard写的一本书: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



书中主要提到的一个观点是:我们跟人谈论书籍的时候,实际谈论的不是书本身,而是自己对它的记忆与他人对它的评论。“Our relation to books is a shadowy space haunted by the ghosts of memory, and the real value of books lies in their ability to conjure these specters.”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这本书。何老师说“要想学好这本通识课,你的学习态度既不能端,也不能正。你要把心态放轻松,非常非常地放松。你越是心态放松,能够学到的东西就越多”。我想Pierre教授也会同意这段话,不必正襟危坐,不必有“读书少”的羞耻心,去阅读去创造,have 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