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Q0NjMyMw==&mid=2247484823&idx=1&sn=c71dc47606e75c7f8af37918b2cb33cd&chksm=ec70b24bdb073b5d4743765d2620cf1e00e714a0a39717a4b683229e14745d98cbaad21bb29f#rd
不管是国内的四六级专四专八还是出国留学考试的雅思托福,总免不了针对一个热点话题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方法论。在提出方法论的时候,我们经常使用以下句式:On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o...,First, we can...,或We can solve the problem by...。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加清新、地道的表达:
The solution lies in...
这一表达源于2017年9月份的一篇《经济学人》,原话是这么说的:
One source of improvement lies in the more efficient use of crops to feed animals.
提高家畜饲料作物的利用效率可以改善这一情况。
我把"One source of improvement"稍作改动,变成了可以直接食用的写作句式:The solution lies in...。除此之外,本句中还有一个亮点,这也是我们今天的重点:英文中的形容词比较级"more efficient"到了中文中变成了动词“提高效率”,我们也可以逆向思考,认为中文中的动词“提高效率”到了英文中变成了形容词的比较级"more efficient".
在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类的话题作文中,我们可能会说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用英文该怎么表达?
很多人想到的是:On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o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我们可以学以致用、举一反三:The solution lies in the more efficient use of energy.
其实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规律,即:中文中的变化性动词(如提高、改善、增加、加强之类)到英文中往往处理成形容词比较级的形式。这是我在大量阅读外刊的基础上,从中英文语言层面上总结出来的一个规律。掌握这一规律,能使句子更加地道、简洁,更有层次性。
我们也可以从理论角度上加以分析,汉语多短句、多动词堆砌,比如鲁迅的《孔乙己》开头有这么一句话:
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而英文一句话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因此,汉语中多出来的谓语动词,到英文中,要变化成其他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放在从句中,作从句的谓语动词;
2. 变成形容词作定语;
3. 变成介词;
4. 变成表示动作的抽象名词,比如“改善→improvement”。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2)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情况:中文中的变化性动词到英文中往往变成形容词比较级。以后我们有机会的时候,还会讨论一下(3)。
近几年,不管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总理答记者问,都会出现这么一句话: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速放缓”很多地方翻译的都是"The economic growth has slowed." 这样翻没错,但把“经济增速放缓”翻译成一个英文句子,容易造成英文句子罗列,不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假如根据这一规律,把“经济增速放缓”翻译成"slower economic growth",变成名词词组的形式,则英文句子中还会容纳更多的信息,句子也相对更加简洁。
我们再举个《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例子,具体看一下:
降低税收和扩大投资有助于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可以增加纳税人、提高财政收入。
本句中,“降低”、“扩大”、“增加”、“提高”就是我们所讲的变化性动词,在了解这一规律之前,我们可能就一一对应的翻成:reduce, expand, increase等,这样会使一句英文中有多个谓语动词,造成多个句子罗列,使句子啰嗦。
如果我们根据这一规律,翻译成形容词比较级:lower taxes, greater investment, more jobs, more taxpayers/larger tax base, higher revenues,这些作为名词词组,可以使英文句子容纳更多的信息,句子也相对简洁:
Lower taxes and greater investment will help this economy expand. More jobs mean more taxpayers(larger tax base) and higher revenues to our government.
再举个例子:去年夏天美国遭遇洪灾,《经济学人》9月2号的封面文章就分析了如何应对洪灾,这篇文章在第二期精读社里讲过,里面有这么一个句子:
The overwhelming good news is that storms and flooding have caused far fewer deaths in recent decades, thanks to better warning system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evees, ditches and shelters.
一个重要的好消息就是,最近几十年,由于改善预警系统,修建防洪堤、下水道以及避灾所,暴风雨和洪水导致的死亡人数在显著减少。
改善预警系统→better warning systems
死亡人数在显著减少→caused far fewer deaths
去年年底,《经济学人》中有篇文章分析了中国金融风险,这篇文章在第三期精读写作社里讲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
In the past month he has commented publicly four times, making the case that debt is too high and that, without stricter regulation, China could face trouble.
过去一个月,他四次公开评论,充分解释了目前中国债务过高,如果不加强监管,恐面临金融风险。
“如果不加强监管,恐面临金融风险”,在了解这一规律之前,我们可能会说:
If we do not toughen regulations, China could face trouble.
了解了这一规律之后,我们可以说:Without stricter regulation, China could face trouble. 这样一来,句子结构更有层次感,语言也更加简练。
2017年10月21号的《经济学人》封面文章分析了全球化带来的一些问题,里面有这么一句话:
Even as regional disparities widen, people are becoming less mobile.
虽然地区贫富差距加大,但是人口流动性逐渐降低。
人口流动性降低→less mobile
最后再举一个例子:2014年埃博拉疫情肆虐,全球各国通力协作,应对疫情。当时联合国召开会议,各国代表相继发言。其中,荷兰代表的发言中有这么一句话:
The relevant United Nations agencie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be more effective.
相关联合国机构应相互协作,提高效率。
提高效率→be more effective
由于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导致中英文在语言层面上也存在诸多差异,今天讲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了解这些差异,能更好的把握英文,从而最终达到在中英文之间自由切换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