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特辑丨《经济学人》笔下的阿里巴巴

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Q0NjMyMw==&mid=2247485572&idx=1&sn=d65718395e5f3fee63eb251f22f8d430&chksm=ec70bf58db07364e7608f5d3419b1bfab1f9a4513f29ee28bd03ae59714a24087afecab06470#rd

《经济学人》中有很多关于阿里巴巴的报道,从它的诞生,到互联网危机、诈骗丑闻,再到上市、转型,最后成长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今天,我从中挑选了一些有趣的标题,和大家研究一下这些小标题背后的大文章:




一、巧用谐音


Alibyebye


2013年,马云宣布辞去阿里巴巴CEO一职,令各界十分震惊。《经济学人》分析称,马云可能会效仿比尔·盖茨,参与公司的一些战略制定,但会把更多精力放到创新教育和慈善方面。这篇文章的标题是这么写的:



这是《经济学人》2013年1月19日Business版块的文章,在撰写题目的时候,作者皮了一下,利用Alibaba的谐音Alibyebye,传递了“马云离开”的这一信息,同时使文章更加幽默、有趣。


比如,在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像得了失心疯一样不断往购物车里放东西,等付完款就可以欣然地说一句“Alibyebye”(钱花光了),然后去楼下挖土了。




二、巧用押韵


押韵是《经济学人》题目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让表达更有韵律感和艺术效果。


Pity the parcel people


中国电商企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苏宁、京东这样的,有自己的物流平台和仓库;另一类是阿里巴巴这样的,借助第三方物流平台投递包裹。这两类电商企业的命运截然相反,前者因为物流、仓库投资巨大,连年亏损;后者因为采用了“轻资产、低成本”的发展模式,赚得盆丰钵满。2012年的《经济学人》就分析过这一情况,标题是这么写的:



parcel是“包裹”,people是“人”,合起来就是“送包裹的人”,即“快递员”,相当于delivery people。当然此处不是真的指“快递员”,而是以此来比喻那些拥有自己的物流设施的电商企业:the e-commerce firms with their own logistics.


pity在这里是动词,表示“怜悯、同情”,所以,标题Pity the parcel people的意思就是:同情那些有物流设施的电商企业吧!既体现了主旨,又使文章读起来有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八百标兵奔北坡……


From bazaar to bonanza


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经济学人》是这么评论的:



From bazaar to bonanza体现了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其中,Bazaar [bə'zɑ:r] 指“集市”,琳琅满目,杂七杂八的那种集市,如图:

这里比喻起初的淘宝平台。


Bonanza [bəu'nænzə] 的意思是:a situation in which people can make a lot of money or be very successful,发财、赚钱、成功(的情形),这里指阿里巴巴大获成功、敲钟上市。


From bazaar to bonanza准确地概括出阿里巴巴从“屌丝”到“高富帅”的逆袭过程,同时,两个词都是以字母"b-"开头,押头韵,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


Clicks to bricks


然而,就在电商蓬勃发展之时,阿里巴巴悄然转型。马云认为,纯电商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十年,是新零售的时代。简单说,就是“线上+线下”。《经济学人》的标题是这么写的:



Clicks to bricks体现了阿里巴巴“从线上到线下”的布局。其中,Clicks是点击鼠标的动作,这里比喻“线上”;bricks本义指“砖头”,这里象征“实体”、“线下”(bricks-and-mortar shops就是“实体店”的意思)。所以,Clicks to bricks指的就是“从线上到线下”。同时,两个词都是以“-icks”结尾,读起来更有一种韵律感。


其实,押韵(尤其是押头韵)不仅在《经济学人》的题目中十分常见,也是英语美感的一种体现,在《阿里传》中,作者描述阿里巴巴成长历程中遇到的困难时,也用了押头韵的写作手法:


In a fast-growing start-up, there are always bumps and bruises, internal disagreements. 


bumps and bruises 字面意思是“肿块和瘀伤”,即“风风雨雨、挫折、障碍”。


在作文中,当我们分析某种事物有利有弊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一表达手法,比如:

be both a help and a hindrance.

be both a blessing and a burden.




三、引经据典


通过引用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或者古人的论证,不仅更能透彻的说明问题,还能让表达更加巧妙、内容更加厚重。


Pied piper


马云的成就不仅在于创立了阿里巴巴,更在于他那种“领袖”般的感召力与凝聚力。2006年,马云在杭州召开电商大会,商讨中国电商发展的大计。《经济学人》对此进行了报道,标题是这么写的:



Pied Piper源自古老的德国传说,哈默尔恩的花衣魔笛手吹奏美妙的乐曲,先后诱走老鼠和孩子。如图:

后来这个表达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常用来形容“有感召力的人或物”(首字母小写)。


标题China's pied piper(中国有感召力的人)指的就是马云,与摘要部分的"attract a following"(吸引了一批追随者)相呼应。

这里作者巧用典故,既体现了马云的感召力,又使文章显得更有文化底蕴,同时,pied piper还押头韵,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Magic-carpet ride


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后来又撤销),股价一路飙涨,《经济学人》曾写过一篇文章讲这件事,标题是这么说的:



什么叫"Magic-carpet ride"呢?我们先看下面这张图:


"Magic-carpet ride"(神奇的飞毯)其实是一个神话故事,出自《天方夜谭》,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一位名叫哈桑的年轻王子不小心被一条神奇的毯子绊倒,这块毯子能够把主人带到世界上任何他想去的地方。有了这块飞毯,当哈桑得知远隔百里的、自己心爱的公主马上就要死了的时候,借助这块飞毯的帮助,哈桑马上把一个神奇的苹果送到了公主的身边,挽救了她的生命。


其实这个故事折射出了人们的飞行欲望,就像哈利波特骑的扫帚一样。


这里作者借用“神奇的飞毯”的神话故事,体现出阿里巴巴上市后股价扶摇直上的情景。


Alibaba and the 2,236 thieves


2011年,阿里巴巴平台爆出B2B欺诈问题。简单说,阿里当时的B2B业务为了冲业绩,很多销售人员允许骗子商家在上面打广告,来吸引客户。甚至还有一些销售人员主动帮助虚假企业和骗子企业绕过平台的认证,来迅速上线。东窗事发后,马云立即成立一个小组来调查。最后的调查结果是,在这次欺诈事件里,阿里内部有超过100人牵涉其中,2236家作弊商家混入了平台。《经济学人》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Alibaba and the 2,236 thieves,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中世纪的阿拉伯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Ali Baba and the Forty Thieves),故事是这样的:


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有一个贫穷的樵夫叫阿里巴巴,他意外发现了40个盗贼的秘密洞穴,里面藏着无尽的宝藏,不过也因此招来了麻烦。幸运的是,在他聪明的女仆的帮助下,化险为夷,消灭了40个盗贼。


作者这里借用“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巧妙地体现出阿里巴巴的欺诈丑闻。




不得不感叹,原来《经济学人》才是真正的“标题党”啊!


感谢阅读!